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福州电视台 官网

福州电视台是福州市的主流媒体,现有新闻综合频道、V2影视频道、生活频道、少儿频道、导视频道和家禧购物频道。其前身是1983年12月成立的福州教育电视台,开播于1984年1月1日。同年10月,正式更名为福州电视台。福州电视台在福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把握导向,服务大局,宣传工作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福州电视台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创办于1983年的福州教育电视台。
  福州教育电视台初建阶段,节目设置以举办高考辅导讲座和初中文化补习等教育性节目为主,辅以少量干部理论学习讲座节目,如政治经济学、哲学、党的基本知识、法学基础理论等。同时也开设一些社会服务性节目,如《怎样查字典》、《微电脑介绍》、《ABC英语》、《电气安全技术》等。
  1984年10月3日,经福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请国家广播电视部批准,将福州教育电视台改为综合台——福州电视台。改名后的福州电视台开始自办节目,并把新闻节目作为自办节目的重点。初期,除继续办好电教节目外,辅以少量的综合节目。《福州新闻》每周仅播出1次,每次10分钟。
  1985年2月开始,福州电视台自办节目从每周播出1次增加到每周2次,分别在周二、周五播出。《福州新闻》每星期二、五18∶30首播,当天节目结束前重播1次。同年夏天,为满足学生暑期生活需要,开办第一个文艺栏目《向您推荐一首歌》。12月,经福州市工商局批准,福州电视台开始承办国内外广告业务。年底,福州电视台成立编辑部,下设新闻组、专题文艺组,开办新闻、专题、文艺节目。
  1986年2月,开办第一个专题类栏目《我们的城市》。同年6月,为沟通市民与公仆之间的联系,开办《市长与市民》(后改为《对话与交流》)节目。
  1987年元旦开始,《福州新闻》每周播出增加到4次,每星期一、三、五、日20∶00播出,全天节目结束前重播1次。还设有固定栏目《每周一歌》。同年2月,为发挥电视服务功能,普及日常生活科学知识,开办集知识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板块式主持人节目《星期天》,设有《美食家》、《娱乐园》、《当家人》、《服务台》、《健康顾问》、《育儿经》、《主持人信箱》等小栏目,两周1期,每期15分钟。同年3月,开办每月1期综艺栏目《五光十色》,每期45分钟。8月份,福州电视台与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办旨在加强党建工作的《党的生活》(后改名为《党建纵横》、《闽都风采》)。其中,还设有《闽海潮》、《党在我心中》、《党史知识》等小栏目,两周1期,每期15分钟。

  1989年8月,为增加新闻报道信息量,加强舆论监督,《福州新闻》进行第一次改版,开办《福州新闻特别节目》,设有《新闻广角》、《热点话题》、《榕城百事通》、《榕城人》、《消费者之友》等小栏目,每周星期日播出,每次15分钟。
2000年,与福州有线电视台合并。
2008年,正式开播导视频道,但于2015年11月停播。
2011年12月1日,移动频道开播。

2015年6月,福州广播电视台高清频道演播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市发改委批复,演播楼建成后将首先用于首届全国青运会电视高清转播工作,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900万元。

2015年10月,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高清频道正式开播

福州广播电视台 企事业单位

福州广播电视台,地处环境宜人的东南沿海城市、福建省省会福州。

乌山下,仰望绿榕参天;闽江畔,远眺白帆入海。

这座城市,以“千年闽都,海丝起点” 令人神往,因“有福之州,幸福之城”闻名于世。

旧时光,我们一同走过;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

福州广电,肇创于共和国初生的光荣岁月,兴盛于改革开放的火红年代,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媒体融合的蓝海征途,扬帆奋进。

今天的福州广播电视台,隶属于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管理,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台下辖18个部门,并全资设立福州广电传媒集团公司,全台员工逾800人。

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福州广播电视台整合旗下调频876等四大广播频率、新闻综合等五大电视频道及平面媒体、户外大屏、移动电视、门户网站、手机APP等各种城市媒介资源,打造在福州地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守正创新,福州广播电视台以全网传播的高质量短视频为抓手,全力推进媒体融合,占据传播制高点,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讲好福州故事,传播好福州声音;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性活动为纽带,全力实现转型发展,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福州新电广公司等全资子公司年经营额已突破亿元大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国共青团 政府机关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社会支柱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由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青年组成的的群众性组织。1922年5月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各级学校中,中国共青团在领导和团结学生方面均有一定成绩;共青团同时还负责指导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工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1988年5月共青团十二大决定,从1988年起,用两三年时间在全国逐步实行团员证制度,并决定《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为共青团代团歌。共青团的机关报刊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

五角星,黄星周围环绕以黄色圈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团旗为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社会组织

2008年1月14日经国务院准许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投入人民币一亿元整为初始资金,成为全国第一家境外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并接受国家宗教事务局业管。此为慈济于1991年华东水灾之后,慈济志工以无所求的爱心,获得中央及地方领导的支持与协助,十余年持续于大陆付出的成果。 

慈济缘起
1966年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与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慈济的志业,由慈善而医疗、教育、人文;从偏远的花莲开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五十六个国家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迄今援助超过九十六个国家地区,慈济人以感恩心,付出无所求,为每一位受难者真诚关怀与肤慰。慈悲的足迹虽已遍洒全球,但天下仍灾难频传,上人殷切叮咛“来不及、来不及了!”呼吁大家加快脚步,汇聚善与爱的力量,人人力行克己复礼,回归简朴生活。因此,在慈济迈向第四十一年之始,上人提出“回归竹筒岁月”的叮咛,呼吁人间菩萨大招生,加快净化人心的脚步,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祈愿为达到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共同努力。

慈济人共同秉持着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怀,超越种族、国家、语言、肤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志业,不仅使“大爱”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更将中华文化底蕴中的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

慈济人所推动的包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项,统称为“四大志业”;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小区志工、海外赈灾 ,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法印”。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企事业单位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坐落在“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理位置优越,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原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6年5月正式更名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近14000人。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宗旨和“质量求生存、管理求规范、特色求优势、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五会”(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坚持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对标国际名校,探索民办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一流民办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不懈努力,矢志成为具有华夏特色、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百年名校。

学科专业

学校立足湖北及武汉城市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设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七大学科门类,涉及汽车、建筑、信息技术、医药制造、金融、媒体、体育等行业。其中:

包装设计获批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省内同类高校唯一);

《“新文科”视角下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重构研究》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省内同类高校唯一);

机械工程学科(群)和设计学科(群)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信息与通信工程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培育专业,是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专业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项目。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660余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双师双能型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

学校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资深人士、企业导师,充分整合当代教育集团人文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自然教育等多领域资源,开坛设课、交流互动,拓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结合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按照“既有统一要求,又彰显个性;既能保证质量,又各具特色”的思路,实施“六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综合教育模块)人才知识体系,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任教或讲学,选派优秀学生、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出国(境)访问或深造。

实践条件

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以学科专业群共享平台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每年投入充足资金,已形成“校内实验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涵盖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现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101个,与武汉重型机床、中冶南方等18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

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依托投资方当代集团及社会各界优势资源,量身打造校企合作方案、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已成立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当代梦工厂产学研实践基地、当代少年实践教学基地、弗睿跨境电商学院、软通动力大数据学院、当代教育·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幼儿托管中心暨幼儿教学实践基地等,积极拓宽学生实习实践渠道及方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育人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全过程,依托投资方优势产业和校友交流互助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特色育人体系。学生先后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湖北省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八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特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2021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等优异成绩。近五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1100余项,共计3100人次,获得国家专利19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教育部立项34项,省级立项142项。建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9个,学校被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省道德模范”刘普林,“全国优秀村官”许琦,湖北省“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周林峰,作品获中宣部等六部委金奖的杨成佳,“微笑女神”代瑞雪,“校园发明家”刘飞,“设计之星”盛海波等数十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学生典型。

校园文化

学校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工程、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师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形象标识系统建设与品牌建设工程、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工程、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工程、制度文化建设工程、校园环境美化工程、经典阅读工程等九大工程。

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扎实,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华夏讲坛”每年邀请院士、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来校讲学。成立全国第一支民办高校大学生赛艇队,体育舞蹈队屡获国家级比赛冠军。开办有“科技文化节”“英语文化节”以及“乘着歌声的翅膀”主题晚会、元旦游园会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学生团队圆满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志愿服务任务,“生活美·加油站”“电脑维修”“关爱老人”“英语讲师团”“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校内外志愿服务特色名片。

学生就业

学校以“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重点,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形成多元、立体、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采取“政策引导就业、教育指导就业、实习带动就业、资源帮助就业、创业推动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奖励刺激就业、领导联系就业”八大举措,全方位地推动就业工作开展。学校与当代集团旗下企业保持紧密互动,通过举办大型联合招聘会,使学生享有与“双一流”高校同等就业机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就业统计核查省级免检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对愿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学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考研指导、考研专用自习室,出国学习咨询服务等)。

服务育人

学校成立首家“湖北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投入原始基金200万元。设立“爱心接力基金”,开展教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一帮一”资助贫困生活动,为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鼓励爱心企业在学校建立助学金,形成“奖、贷、助、勤、补、帮、缓”七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方便学生办理学籍、证件、户籍等事务。

学校荣誉

学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学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首家“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育部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立项,是全省民办高校首家“湖北省委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还先后获得“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省内同类高校唯一)“2017—2019年度文明单位(校园)”“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征兵先进集体”“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在艾瑞深校友会2021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跃居全国第9名,跻身中国顶尖民办大学行列。

陕西省榆林卫生学校 企事业单位

我校成立于1958年12月,前身为绥德卫校,是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卫生局主管的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谷地峁,现有教职工149名,在校生3600名。 
  我校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以“面向基层、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二、办学方向 
  我校积极探索“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内涵建设”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卫生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现与西安交大网络学院联办护理学本专科层次教育,为榆林学院高中起点三年制护理专科层次教育教学点。与省内多所中职学校联办中职教育,同时承担榆林市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和乡镇卫生院药师培训国家项目。已经形成了网络教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三、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10名,高级职称35人,本科以上学历102名,研究生学历15名,其中硕士学位2名,“双师型”教师35名。 
  四、校园校舍 
  我校校园占地400亩,建有教学楼、实训楼、学生食堂、3幢学生公寓楼、4幢教师公寓楼、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等,在建的综合楼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 
  五、教学设备 
  我校实验室按现代医学教育和卫生部的专业设置标准配置,护理实验实训室、助产专业实验实训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眼视光及配镜专业实验室、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实训室、药剂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室、中医药实验室等专业配置较高;解剖、药理、病理、生物、生化、化学、医学基础实验室、语音教室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图书馆藏书11.5万册,各类报刊220余种,报刊合订本4000多册。学校有3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开出率达100%。 
  2008年以来,我校通过中省职业教育项目和市政府支持迁校投资,得到了上级资金支持7000余万元,其中投资600多万元实施了实习实训设施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我校教育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校园网通过100兆光纤接入互联网,能够覆盖多媒体教室、远程辅导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和学校的各个职能科室。 
  六、开设专业 
  主要开设护理、助产、药剂、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农村医学、口腔工艺等专业。 
  七、德育工作 
  我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注重文娱活动,提高鉴赏水平。每年在“元旦”、“五四”、“5.12”护士节、“七一”、“教师节”、“国庆节”举办文艺晚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通过全校田径运动会、乒乓球赛、象棋赛、跳绳比赛、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冬季越野赛等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丰富课外生活,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八、质量效益 
  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20000余名卫生技术人才,榆林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中有60%以上毕业于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有部分学生已成为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及乡镇卫生院的技术骨干。 
  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厦门市气象局 政府机关

 厦门市气象局的前身为厦门市气象台,1952年8月创建于鼓浪屿。1989年1月成立厦门市气象局,隶属福建省气象局管理。1990年10月3日厦门市气象局实行计划单列,计划财务方面工作隶属国家气象局管理;2000年11月11日起,厦门市气象局隶属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局)管理,实行中国气象局与厦门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气象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机构规格为副厅级。

厦门市气象局为事业法人单位,并建立党总支和工会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行使气象行业管理、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等职能,领导协调全市气象台站及相关单位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以及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担负着为全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气象服务保障和防灾减灾的重任。  

厦门市气象局机关设5个内设机构:办公室、业务科技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等5个处室;下辖4个直属单位: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海洋气象台、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厦门市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厦门市气候应用中心、厦门市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厦门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厦门市避雷监测技术中心)和厦门市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等4个直属事业单位。

2014年,经中国气象局同意始建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挂靠厦门市气象台管理。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与厦门市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厦门市气候应用中心、厦门市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厦门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行“多块牌子,一个班子”运行,其中,厦门市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是2008年4月由厦门市政府批复成立的地方机构。厦门市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设有1个二级机构:厦门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全市设有同安、翔安、海沧、集美等4个区级气象局。

截止2019年12月,厦门全市气象部门现有编制109人,其中机关参公人员编制37人,事业编制68人,地方编制4人。至2019年12月,有各类编制在职职工167人,离退休89人。在编人员105人(含地方编制4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50人,学士32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40人。

多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福建省气象局和厦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厦门市气象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上级气象部门和厦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提升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构建优质软环境为目标,较好地发挥全国文明单位“走前头、当表率、创一流”的作用,为全力推进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扎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政府机关

抚州市地处江西省东部,位于东经115°35’至117°18’、北纬26°29’至28°30’之间。东邻福建,靠近闽南“金三角”经济区,南邻石城、宁都,西连永丰、新干和丰城,北接进贤、余江和余干。下辖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黎川、广昌、金溪、资溪、东乡等1区10县,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391万。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地处抚州市迎宾大道中段。
   1950年4月,江西省人民法院抚州分院设立,属江西省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1954年9月,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江西省人民法院抚州分院改为江西省抚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2000年10月20日,抚州地区撤地设市。同日,抚州中级法院举行撤地设市揭牌仪式,抚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更名为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日益繁荣和民主法制的不断进步,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事业、队伍建设和物质建设与时俱进,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建院初期内设婚姻庭、民事庭、刑事庭和秘书室4个机构发展到目前内设机构16个、市监察局的派出机构1个、下属事业法人1个,另设机关党委,其工作职能已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11个基层人民法院,辖区派出人民法庭38个。法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现有在岗人员121人,其中法官86人,占总人数的72%;本科以上学历84人(含硕士学位9人),占总人数的71.2%。所辖基层人民法院共有在岗人员723人,其中法官439人,占总人数的60.7%。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办公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大楼2003年9月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为1.3万余平方米,设置大小审判法庭10个。2011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建成了数字化审委会、公共信息查询系统、远程视频提讯系统、科技法庭等九大信息化系统;2012年元旦,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推行无纸化和网上办公,工作效率实现了大提速。多年来,抚州两级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指导思想,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全面履行审判职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司法为民举措,为抚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2011年,全市法院共收案15898件,审执结13559 件,同比分别上升7.7%和12.6%。其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收案994件,审执结955件。
   2011年8月,市中级人民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提出:强化“五个司法”:能动司法、公正司法、为民司法、高效司法和廉洁司法,全力实现“四个着力”:着力服务大局,着力保障民生,着力促进稳定,着力提升案件质量;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提升干警素质;强化信息化应用,全力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文化建设,全力提升队伍活力;强化基层建设,全力提升发展后劲,为抚州两级法院科学发展绘就了美好蓝图。
   在省法院的倾力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在抚州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法院干警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抚州法院的各项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南通广播电视台 官网

南通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元旦,是江苏省第一批地市级城市电视台。现有在职职工210人。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1人,教授级高级记者、高级工程师各1人,副高职称13人,中级职称48人,助理职称4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台总人数的57.6%。

南通电视台机构设置为:台长室领导下的部门负责制。设有:新闻中心(一套)、二套、技术中心、总编室(下设节目编排部、大型活动部、三套编辑部)、广告经营管理办公室、广告中心、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后勤服务中心等九个中心(部室)。

南通电视台节目覆盖12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000多万。新闻综合频道主要新闻栏目:【NTTV新闻】、【城市日历】、【媒体大放送】、【新闻开讲】、【今晚在线】等。教育频道主要栏目有:【总而言之】(南通方言类民生新闻节目)、【今晚评弹】(南通方言)、【十字街头】、【法制纵横】等。公共频道主要栏目有:【明星大乐透】、【生活条形码】、【乐活30分】、【安居置业】、【车行天下】等。南通广播电视台知名新闻主播和主持人:张宇驰、黄玉敏、陈晓露、喻粒、缪开元、孙若熙、谭筱、宣梁 、二侯 等。

近年来,南通电视台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加快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不松懈,持续跨越不停步,突出又快又好发展主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南通电视台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购置了原华联商厦和供销大厦4-8层的产权,新建了智能化新闻直播室,引进了两台全固态发射机,启用了广告数字硬盘播出系统,添置了8+2讯道全数字电视转播车即。2005年,南通电视台直接广告创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近2000万元,增幅近25﹪,实现了三年再翻番。至2005年底,南通电视台期末资产合计为l.8亿元,净资产为l2956万元,再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临沂网络广播电视台 企事业单位

临沂电视台位于金雀山一路与沂州路交汇处向东800米路北,于一九八六年元旦试播,是一家市级电视媒体播出机构。现有一套(综合频道)、二套(综艺频道)、三套(影视频道)、公共频道四套自办节目。一套、二套、公共频道采用无线(发射功率5000瓦)、有线(有线电视网络)两种传播方式,覆盖三区九县及苏北周边县区,受众人口达1400万。第三套节目有线传输、覆盖临沂市三区(兰山、罗庄、河东)。临沂电视台[1] 频道多,覆盖范围大,节目丰富,受众人口在全国地、市级电视台中名列榜首,是鲁南、苏北的强势媒体,是中国商家争夺市场的必选媒体。 
爱临沂(原鲁南视线)是临沂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临沂权威新闻门户网站,市级重点新闻网站,临沂唯一一家拥有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许可的网站。 
为应对网络时代的媒体发展与竞争的新形势,2014年,临沂市广播电视台投入巨资打造网络新媒体--爱临沂网。 
3月28日全新上线的爱临沂网依托临沂市广播电视台的传统媒体资源和优势,致力于为临沂网民提供本地化、贴近性的综合生活服务,开设新闻、教育、财经、房产、汽车、文化、健康、旅游、商城、论坛等十余个二级频道,内容涵盖新闻、资讯、生活服务等各方面。 
由爱临沂网负责建设的临沂网络广播电视台将于2014年7月上线,为网民提供专属的临沂本地视频服务。“爱临沂”移动客户端也正在紧张研发中,将成为临沂唯一一个集视频、图文、互动、电商一体化的移动客户端。 
在今后的发展中,爱临沂网将并不断充实网站的服务功能,探索网站内容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把爱临沂网建成鲁南地区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门户网站。

武汉广播电视台 企事业单位

武汉广播电视台,是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武汉广电现有综合广播(调频88.4兆赫、中波873千赫)、经济广播(调频100.6兆赫、中波1125千赫)、音乐广播(调频101.8兆赫)、交通广播(调频89.6兆赫、中波603千赫)、青少广播(调频93.6兆赫)等5个广播频率,新闻综合频道(高标清同播)、电视剧频道(高标清同播)、科技生活频道、经济频道、文体频道(高标清同播)、外语频道、少儿频道、广通东方购物频道8个电视频道;下辖数字网络公司、电影公司、影视传媒公司、电视广告传媒公司、地铁电视公司、网络电视公司、手机电视公司等10多家文化企业;在职职工2142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有723人,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获得者4人。2012年,武汉广电获“2011-2012中国品牌媒体百强”、“2012年中国十大影响力城市电视台”等称号。

2016年12月, V地标(2016)中国电视媒体综合实力大型调研榜单中被评为 年度最具综合实力城市台。 [1] 



数据推荐覆盖全部各级相关内容,精准推荐所需全部数据!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