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崖州区政府大数据

一、基本情况

崖州区位于三亚市西部,距三亚市区45公里,距三亚凤凰机场28公里,境内有中心渔港、南山货运港、西环高铁崖州站及旅游铁路南山站等交通设施,西线高速、225国道、粤海铁路和西环高铁穿境而过。1954年10月,原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2014年撤镇设区,2015年1月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时隔60年重新恢复县制。

全区现有土地面积383.25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50.47公里。全区辖属32个村(社区)居,88个自然村,总人口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3万人,以黎族为主)。

崖州区交通便利发达,城区距三亚凤凰机场28公里,距三亚市正在新建的海上新机场5公里,西线高速、225国道、粤海铁路和西环高铁穿境而过,随着中心渔港、南山货运港、西环高铁崖州站及旅游铁路南山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崖州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崖州区域有创意产业园、中心渔港、南山货运港、南山文化旅游区等多个重点项目,产业复合性好,是三亚的资源和能源重地和三亚产业西拓的重要引擎。


二、总体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三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崖州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面对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深层次矛盾日趋凸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加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种挑战,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促进转型升级,彰显区域特色,改善民生福祉,在培育创意产业,扩大旅游优势,优化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继续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绿色、繁荣、魅力、幸福、宜居”的新崖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18.2亿元,发展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的42.6亿元,同比增长1.34倍;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010年的61.1:4.2:34.7,发展到2015年的39.8:22.5:37.7。实现地税收入由2010年的2.06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3.5亿元,同比增长69.9%,年均增长13.9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610元,发展到2015年的13542元,同比增长1.05倍,年均增长21%;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百亿元。2015年预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其中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完成31.3亿元。特别是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三亚中心渔港、创意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崖州中心城区和产业园区、港区、灌区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来,全区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4G电讯及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投资4600多万元建成的新崖城大桥已如期通车。投资2300万元的三陵渠道节水防渗改造工程,以及大隆灌区西干渠、临时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工程建成运营,有效提升了基本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创意产业园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园区标准厂房、燃气管道及配气站迁建、220千伏变电站、6#、11#、12#、13#等路网建设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驷马安置区、南山陵园、宝平山陵园等工程,及宁远河右岸崖城大桥至高速路桥河段综合整治等项目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截止到2015年底,创意产业园累计完成社会投资32.1亿元,年产值达4.9亿元。引进企业21家,协议投资300亿元。中心研发、用友新道、中兴通讯、海云天等一批创意产业项目正抓紧建设。中心渔港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疏港大道及G98互通改造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已实现功能性开港。历史文化名镇8个保护修复项目基本竣工,崖州湾综合开发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西环高铁崖州段和南山港二期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梅山红色旅游区项目征地工作基本完成。特别是以“百日大会战”为契机,集中力量解决征地、迁坟等各类影响项目推进的遗留问题,完成投资8.3亿元,比原定计划超出投资3.4亿元,完成率达170.85%,率先完成25个新项目的开工任务,重点项目开工率居全市第一。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五年来,全区投入近2600万元,完成崖州中心城区、保港片区、梅山片区共17个村委会和西线高速路口至南山、大小洞天景区路段“路灯亮化”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设三更、凤岭、三公里等7个少数民族村庄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推进大隆东干渠、南滨排洪沟至妹州沟综合整治、崖城过境公路和旧桥连接线、崖城城西至保港路段道路改造等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全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落实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责任和措施。大力实施“绿化宝岛”行动,累计营造海防林、防护林、通道绿化2969.9亩,完成绿色防控、耕地地力保育面积4368亩。不断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力推进开展全区水、土、大气和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启动宁远河右岸整治工程和赤草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对7家工业企业和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进行普查和集中整治,建设完成崖州水质净化厂和雅安试点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工程。取缔非法采砂场所22处,整治土地80余亩。2015年建成一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投入240万元清理整治南山、大小洞天景区周边、城区主干道和重点村庄环境卫生,城区村貌明显改观。

社会治安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区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投入400多万元健全网格化治安防控体系,重拳打击“两抢一盗”和农村黑恶势力。不断规范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领导接访、领导包案、领导下访等制度,设立信访救助资金,办结了一批信访疑难案件。完善基层调处机构,在全区31个村(社区)建立治保会、调解会,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大力开展禁毒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吸食贩卖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破获贩毒案件74宗。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区投入2656万元新建保港及崖城等2个片区幼儿园,投入750万元新建南滨小学教学楼,投入1300万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专家组评估认定,水南小学通过2015年省规范化学校评估认定,快速筹建创意产业园区、中心渔港幼儿园及中小学。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加快建设三亚国康医院,进一步改善崖城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就医条件,满足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加强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截止到2015年底,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7万人,参保率达103%,居全市第一。落实好惠民利民政策,积极核查自然灾情,及时发放民政救济金。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完成民房改造570户。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为全区3.25万名农民办理新农保,参保率达96.83%。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途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万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办好区行政服务中心及梅山、保港两个办事处便民利民工作,累计办理办结各类事项近6万件。全区农村现代远程电教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三、发展规划布局

“十三五”期间是崖州区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激活发展优势的机遇期,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三产融合,积极奋发作为的攻坚期,建设强健三亚西翼,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未来五年,崖州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主动融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两大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依法治市、文化兴市”和“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崖州区空间布局,按照建设“南海综合开发服务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区域双创研发基地、智慧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以打造“强健三亚西翼、国家种子硅谷、智慧创意新区、南海物流渔港”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四化”、提质增效做强文化古城为重点,坚持园区集群发展、港区节点推进、产业绿色崛起的路径,坚守生态红线,合理利用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基础通联、三产融合、转型发展、功能互补的良好格局。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系统谋划好崖州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建设“绿色、繁荣、魅力、幸福、宜居”的新崖州而努力奋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三亚市政府大数据

一、概况

三亚又称“鹿城”,位于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1987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2014年2月,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2015年1月,三亚市新设立的四个区正式挂牌成立。

(一)行政区划。全市辖海棠、吉阳、天涯、崖州4个行政区,陆地总面积19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26平方公里,共有居委会57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491个。海岸线263公里,有19个港湾、10个主要岛屿、11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城区建成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2019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634369人,聚居了汉族、黎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男性321097人,女性313272人。按民族分,汉族373657人,占总人口的58.9%;黎族239330人,占总人口的37.7%;回族10275人,占总人口的1.6%;苗族4161人,占总人口的0.7%;壮族2458人,占总人口的0.4%;其他民族4488人,占总人口的0.7%。

(二)历史人文。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在三亚境内的落笔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它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三亚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又被称为“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它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它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到三亚。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历史悠久的人文胜迹,沉淀了三亚灿烂的历史文化基础。据历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时期,三亚的经济得于初步发展,棉纺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黄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妇女学纺织技术的故事就是历史的见证。明朝时期,还涌现出了“琼州三星”之一的岭南巨儒钟芳。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黎族原始制陶等7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钻木取火等1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

(三)生态环境。2019年全年空气质量达标(AQI≤100)360天,空气质量达标率98.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4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27微克每立方米。全市公园数47个,公园面积885.77公顷。土地总面积192150.71公顷。其中,山地64074公顷;丘陵48343公顷;台地34722公顷;平原44936公顷;其他75.71公顷。造林面积97.1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086公顷,绿地率37.9%。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8%。曾经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山水城市”等多项殊荣。

(四)自然风光。三亚地理环境极为独特,是国内唯一一个可以同时领略热带雨林和海洋风光的城市。三亚三面环山,形成怀抱之势,山、海、河三种美景自然融合,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海水清澈、能见度高,水温适中,全年适合游泳;三亚市区有三亚东、西两条河流穿过而过,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是著名的白鹭栖息之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三亚人居、旅游、度假的美丽天堂。

(五)革命传统。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仲田岭作为崖县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建立红色革命武装队伍,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根据琼崖特委的指示,中共崖县县委迁到梅山,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组织人民群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成为一座众志成城的坚强抗日堡垒。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梅山革命史馆等都是三亚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三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自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以来,在31年的发展历程中,三亚努力克服房地产泡沫、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等重大机遇,已逐步从一个边陲小城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特别是2018年以来,三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文件,抓紧推进涉及三亚的重点工作和先导性项目,力争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当好标杆。

2019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7.86亿元,比上年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16.6:7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10亿元,比上年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8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9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08元,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7元,增长8.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9%。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