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玛多县政府大数据

玛多的县情特点可用以下五句话来概括:

(一)地广人稀,民族单一。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于1957年12月建政。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果洛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下辖2乡2镇,3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域人口稀少,全县总人口14400人,人口密度为每2平方公里1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二)环境严酷,地位突出。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突出,毗邻著名高原旅游圣地玉树,北依青海省新型工业基地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交通便利,214国道横贯县境,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部大通道建设在即,将是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湖泊众多,资源富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此,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两“姊妹湖”,于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2011年,黄河源水利风景区荣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即将建设,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纪始,甘青地区的羌人几度迁徙入境,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河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文化,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依稀可见。吐蕃松赞干布在鄂陵湖畔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得名“迎亲滩”,留下了汉藏和亲、民族团结的千古美谈。全县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广为盛传。

(五)经济发展,社会和谐。80年代初,玛多县畜牧业经济繁荣,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之首。21世纪初,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战略的实施,585户2334名河源儿女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减人减畜、退牧还草”的号召,主动迁出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维护了母亲河源头的生态平衡,为黄河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现已成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玛多县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培育高原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青海藏区最稳定的县。我县党政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州优秀领导班子”。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久治县政府大数据

久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久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果洛州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东南与四川阿坝县相邻,南与班玛县接壤,西北与甘德县隔黄河相望,东北部与甘肃玛曲县毗邻。东西长约136公里,南北宽约126公里,全县总面积8757.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69米,最低海拔3568米,气温低,严寒期长,日照短,无四季之分,年平均降水量764毫米。

久治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1955年3月建政,现辖智青松多、白玉、索乎日麻、哇赛、哇尔依、门堂一镇五乡,下辖22个村、84个牧业合作社。全县总人口2.96万,其中牧民人口2.58万,占总人口的87.2%。全县实有公务员426名,事业单位人员638名。共有党员1389名,少数民族党员1207名。草场面积1313.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3.6%,可利用草场面积996.77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0.7%。久治拥有畜牧业、旅游、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中药材等六大优势资源,是牦牛、欧拉藏羊、河曲马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川贝的唯一生产地,境内佛手参和大黄驰名省内外。畜牧业资源:全县草场面1313.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3.6%,是牦牛、欧拉藏羊、河曲马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牦牛品质极佳,牦牛肉等产品在藏区享有盛誉。旅游资源:有旅游景点10余处,年保玉则为国家地质公园,白玉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能资源:有较大河流7条,大小湖泊360个。水能理论蕴藏总量达22万千瓦。矿产资源:目前已经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金、煤、锑、铜、钴、锰、水晶和天然矿泉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鹿、熊、雪豹、猞猁、沙狐、水獭、麝、黄羊、岩羊、雪鸡、黑颈鹤、娃娃鱼等50多种珍贵动物和鱼类资源。中药材资源:主要有川贝、红景天、大黄、黄芪、雪莲、秦艽、甘松、佛手参、冬虫夏草、羌活等100多种药材资源,其中久治是川贝的主要产地。

县内有白玉寺、东宗寺、德合龙寺、门堂寺、哇赛寺、阿饶寺、叶合拉寺、龙格寺、宁友格鲁寺、尖木达寺、宁友觉囊寺等11座藏传佛教寺院,宁玛派寺院7座,格鲁派和觉囊派寺院各2座。其中白玉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青、甘、川、藏很有名望。

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农牧业总产值1.93亿元,同比增长3.95%;完成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4713.4万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108.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03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同比增长40.19%。完成年度消费品零售额9685万元,同比增长6.2%。完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6元,同比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16元,同比增长6.9%;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4元,同比增长17%。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达日县政府大数据

达日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将达日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属高寒半湿润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年平均温度为-0.5℃,昼夜温差为15-25℃,年平均降水量540.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05.9毫米,是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县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227.0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112.87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4.87%。现辖吉迈镇和上红科、下红科、莫坝、桑日麻、特合土、建设、满掌、窝赛、德昂9乡1镇33个村,109个牧业合作社,1个扶贫联社。截至2020年初,全县总户数10344户、总人口37305人。1992年达日县确定为省定贫困县,1994年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2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县。

全县共有14个党委(10个乡镇党委、4个县机关党委),8个党组、1个党总支、105个党支部(含36个村(社区)党支部),党员共1680名。全县共有正式干部职工1171人,其中公务员411人,事业单位人员676人,工勤人员84人;县级领导干部29名,科级干部204名。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2所,其中乡镇寄宿制小学9所、县属民族中学(含狮龙宫殿寄宿制中学)、小学各1所。现有医疗机构48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10个,村级33个。达日属全民信教地区,共有藏传佛教寺院10座,其中宁玛派(红教)8座,格鲁派 (黄教)2座。

2019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9亿元,同比增长7.76%,完成目标任务的108%;农牧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3.9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85万元,同比增长25.07%,完成目标任务的115.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5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年初预算的1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4万元,同比增长6.3%,完成目标任务的9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77元,同比增长14.5%,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34元,同比增长6.1%;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7元,同比增长25%,完成目标任务的108%。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甘德县政府大数据

甘德县地处果洛州腹地,东邻甘肃省玛曲县,南濒黄河与达日、久治县西部相连,北部与玛沁县毗邻。县城柯曲镇距西宁市525公里。全县总面积7046.2平方公里,约占果洛州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平均海拔4300米。现辖柯曲镇、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江千乡、下藏科乡、青珍乡等六乡一镇。下设36个牧委会,3个生态移民区,2个城镇社区,153个牧业合作社。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所,其中县民族寄宿制中学1所,县民族寄宿制小学1所,民办职业高中1所,乡中心寄宿制小学6所,县幼儿园1所,乡幼儿园6所(今年投入使用)。全县共有1所县医院,1所藏医院,1所疾控中心,2个中心卫生院,5个卫生所,医疗卫生机构46个。全县土地面积1056.9万亩,其中草场面积976.8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2.4%,可利用草场面积881.93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0.3%。全县总人口为38352人,有藏、汉、回、土等民族,藏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8%。全县共有党组织89个,党员1369名,其中女党员263名,少数民族党员1177名。全县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宗教活动点8个,共有僧尼2613名。

甘德县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集中突出表现在草地资源、中藏药材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畜牧业资源,2013年“甘德牦牛”成功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甘德县成为全国海拔最高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水资源:东柯曲河、西柯曲河、当曲河、黄河等,水能蕴藏量约27.33万千瓦。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金雕、丹顶鹤等;二级保护的动物岩羊、水獭、麝等。中藏药材资源、动物资源有麝香等;植物资源还有虫草、贝母、大黄、当归、秦艽、黄芪等。 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雪域江河风景,古老的藏传佛教文化,纯朴的风情民俗,构成了甘德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可分为四大类即自然风景类、宗教文化类和民俗风情类、文化遗产类。自然主要的景点有:班玛仁脱山、黄河第一峡—官仓峡、安拉加·加毛山。人文景点有:德尔文格萨尔史诗文化村、东吉多卡寺、龙恩寺、夏日乎寺、隆什加寺、扎西曲龙寺、恰义寺、恰曲纳寺、噶·智格尔寺、哇英寺、多利多卡寺、哈果寺、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塞西多卡石经墙。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班玛县政府大数据

班玛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据传,约在千年以前,一从西藏阿里迁居果洛南部地区的头人,战胜当地土著部落后成诸部落之长,其后裔第四代部落头人果洛帕合太儿,因“班玛”这一名称既吉祥又符合民族的心愿,故给三儿子取名为班玛本。班玛本长大后,接管玛柯河两岸各部落,后逐渐将所属各部落统一,称为班玛本,为上、中、下果洛三大部族之下部族。

秦汉时,班玛地区为党项羌人所据,属西羌游牧部落牧地。西晋时吐谷浑入据。北周以后,党项始强,按氏族分设为家族,以姓氏为号,结成大小不等部落,各自分立,划地游牧。唐贞观年间,党项细封氏首领步赖率众附唐,在步赖驻牧地(班玛地区)上隶轨州辖地。唐授步赖为刺史,颁玉玺,敕诏慰抚。项拓跋氏首领拓赤辞驻牧地,因吐谷浑君立伏允率部追驻,依附吐谷浑,后经唐将征讨和岷州督李道彦等部往劝附,始归附唐朝。唐封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原驻牧地,复归松州都督府节制,班玛地区入唐版图。

唐高宗时,吐蕃王朝强大,吞并吐谷浑,班玛地区归属吐蕃。约900年前,一些外来吐蕃人在此从农。随着人口的繁衍,一部分人开始从牧,并沿玛柯河、多柯河向南北迁徙,逐步游牧于果洛全境。吐蕃王朝崩溃后,果洛全境纳入宋朝版图,实际上有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支配。从元至清,虽先后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和硕特蒙古部、四川松潘镇漳腊营”辖地,但一直未建过地方政权机构,实际统治者为部落头人。

青海建省后,于中华民国24年(公元1935年)隶属果洛行政督察区管辖,次年复归各部落头人管理。班玛解放前,仍处于封建部落割据状态,当时有13个大部落、29个小部落。1936年6月底,甘孜会议结束后,红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出发面向川北阿坝地区前进。7月,由贺龙(时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二军团长)、任弼时(时任第二方面军副政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军团、六军团(军团长陈伯军,政委王震,参谋长谭家述、彭绍辉,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和第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3万余人,长征到达任玉(班前)、王楼(称王柔)、哑公寺(阿什羌寺)一带,同后续部队向阿坝前进。红军进入班玛后,一路行军,艰苦卓绝,或激战荒野,或风餐露宿,所到之处给藏族人民留下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的深刻印象。红军当年在子木达沟口南侧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字迹清晰,历历在目。

1953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派出的白玛本工作团初探班玛,8月,成立班玛工作团团务委员会,1955年4月,班玛县正式成立,县人民委员会驻莫巴乡(现赛来塘镇)。自此,县名沿用至今。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玛沁县政府大数据

【位置环境】 玛沁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系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介于北纬33°43'~35°16',东经98°~100°56'。全县设2镇6乡,有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县政府驻大武镇。是果洛州州政府所在地。县城距省会西宁市420公里,距玛沁机场5.5公里。

境域东与甘肃省玛曲县为邻,东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毗邻,西与玛多县、达日县相连,南与甘德县相邻。东西长205.3公里,南北宽175公里,辖区总面积13460.12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17.5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08.53万公顷,占草场面积的92.3%,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

【建置沿革】 玛沁属地在魏晋南北朝为党项羌族牧地,唐设“笼络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24年(1935)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29年(1940)设西乐设治局,民国35年(1946)撤销。1952年6月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10月设玛沁县。至2018年,其境域面积未发生变化。 

【政区变化】 1954年甘德县人民政府成立,玛沁地区属甘德县管辖,设置当洛格尤赤(然洛)、大武麦仓两个区政府。1957年10月设置玛沁县。2001年3月5日,撤销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调整后,玛沁县辖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昌麻河乡、优云乡、当洛乡9个乡镇;有31个牧委会。

2001年末,大武镇辖内无牧委会;拉加镇辖思肉欠、赞根、哈夏、俄合科、台西、拉德、也合恰、加思乎、麻什堂、赛日托、曲哇军功11个牧委会;大武乡辖江钦、哈龙、日近3个牧委会;东倾沟乡驻曲如麻堂,辖当前、东柯河2个牧委会。雪山乡驻尕茶多,辖阳柯河、阴柯河2个牧委会。下大武乡驻雪前多,辖年扎、清水、尼青3个牧委会。昌麻河乡驻昌麻河,辖茶藏、血麻2个牧委会。优云乡驻中心站,辖优曲、德尔当、阳桑3个牧委会。当洛乡驻当洛,辖格雅、加布青、岗龙、坎巴、查切5个牧委会。

2006年8月,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大武镇)。牧委会改为行政村,共设35个行政村;各村划分96个牧业合作社。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境内民族以藏族为主体,另有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总人口57070人,其中,藏族人口  47298人,占总人口的82.87%;农牧业人口33055人,占总人口的57.92%。

【地势地貌】 境内西北部和北部高山环绕,积石山脉绵延全境,阿尼玛卿雪山逶迤北部,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岩石裸露,为基岩与变质岩侵蚀构成,粗细相间以屑岩为主,寒冷风化作用强烈,属冻蚀地形发育。低山分布于阿尼玛卿山以东,山峦重叠,逶迤起伏,峡谷交错,海拔在4000米左右,相对高度300~800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个别地区可达50度以上。山谷狭窄多呈V形,无滩地或仅有小块零星滩地。丘陵分布在县境中高山之间,相对高度仅数十米,坡度较平缓,山坡表面有植被覆盖。滩地多分布在大武镇、野马滩,海拔3700~4020米,地形平坦、地面坡度1~3度。谷地在境内广泛分布,海拔2900~3600米,有的狭窄,有的较宽阔平缓。局部低流水排水不畅,地表水多,地下水位高,土壤经常处在季节性或长期性积水状态,呈嫌气环境,微生物活动弱,有机物质累积明显,形成沼泽地。

【气候】 境内属大陆性高山寒润气候,东西部差异较大。西北部寒冷湿润,东南部由寒温潮湿逐渐到冷温湿润。年平均气温-3.8℃~3.5℃,气温低,日温差大。年降水量423~565毫米之间,多集中在6~9月份。全年日照时间为2313~2607小时,相对日照45%~63%。一年之间无明显四季之分,冬季寒冷而漫长,时间长达八九个月。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季短而多雨,并常伴有暴雨和冰雹。除拉加镇黄河谷地一带有80~95天的无霜期外,其余地区均无绝对无霜期。

【物候】 境内多年生牧草的生长期和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均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一致,故把日均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定为初苗期,稳定通过5℃的终日定为枯黄期。大武地区发芽、返青期一般在4月中旬,枯黄期在9月下旬,生长期约150天。西部地区牧草发芽、返青期一般在5月上旬,枯黄期在9月上旬,生长期约110天。

【水文】 玛沁县地域辽阔,境内地形变化大,高低落差悬殊,降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西北和东南暖温气流,其次是来自西北和东南方的水气。降水在日控分布上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大武513.2毫米、优云441.9毫米、当洛565.9毫米、东倾沟529毫米、雪山484.9毫米、拉加423.2毫米。各河流的天然径流量以降水补给为主。全县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17.28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玛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钴、锌、金、银、硒、镓、铟、煤、硫、锡、镍等十余种。

【林业资源】 境内森林主要分布在拉加、雪山、东倾沟及大武等乡镇的黄河南岸及切木曲、德柯河等支流两岸的河谷地带,海拔3200~4200米之间。乔木树种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优势树种,另外有白桦、青杨。青海云杉多分布在黄河沿岸阴坡,呈带状分布,纯林多。祁连圆柏主要分布在黄河一级、二级支流的阳坡、半阳坡,切木曲、秀穷、秀欠、德柯河为主要分布区。白桦主要在半阴、半阳坡与青海云杉呈混交分布。青杨分布在黄河沿岸,纯林少。

【草场资源】 境内天然草场总面积117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89%,其中可利用草场108.53万公顷。

高寒草甸类 是境内天然草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拔3800~4500米的山顶、滩地、山地阳坡。草场可利用面积45.27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41.71%。此类草场的牧草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中生、多年生牧草。优势种为莎草科蒿草属的小蒿草、矮蒿草、线叶蒿草、禾叶蒿草及苔草属的苔草一种,总盖度78%~90%。草场草质柔软多叶,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强,草场耐牧,是放牧绵羊良好的草场。

高寒沼泽类 草场分布规律不明显,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是全县天然草场中主要类型之一。草场可利用面积30.7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8.29%。草山面积居第二位。一般分布在沟脑、垭口、阴坡下部、沟谷滩地,海拔在2900~4500米。下大武、优云、当洛等乡居多,有甘肃蒿草、小蒿草、华扁穗草、早熟禾、发草、苔草等,平均盖度52%。

灌丛类 主要分布于拉加、雪山、东倾沟、大武等地海拔3600~4500米的山地阴坡、半阴坡。西部优云、当洛、下大武地区也有少量零星分布。高层灌木以高山柳、金露梅、密枝杜鹃为主。灌丛平均高度0.6~1米,平均盖度30%~50%,伴生灌木种类有高山乡线菊、窄叶西番柳、鬼箭锦鸡儿、短叶锦鸡儿、忍冬、茶麓子、沙棘等。

山地草原类 分布于海拔3200~3400米的森林下沿沟谷、阳坡。在拉加沿黄河河谷、切木曲、西哈垄下游河谷两岸较常见。可利用面积0.6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0.55%。

高寒草原类 主要分布于下大武乡曲什吻山地阳坡和河谷阶地及优云乡沿黄河河谷沙丘地带,海拔3900~4200米的山地阳坡及滩地上。草场可利用面积3.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91%。牧草种类简单,优势种为旱生密丛型地面芽植物紫花针茅,伴生种有克氏针茅、鹅冠草、粗壮蒿草、沙生凤毛菊、兰花葱等。

疏林草地类 分布于拉加、东倾沟、大武、雪山等乡沿黄河、切木曲河谷两岸及其支流中下游峡谷地带,海拔3200~3600米。草场可利用面积2.18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此类草场分布地区气候温和湿润。草场有明显三层,乔木层有祁连圆柏、云杉、桦木等高大乔木树种。

【旅游资源】 玛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文化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如格萨尔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山川文化等,其中拉加寺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尼玛卿雪山神话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子木山城址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拉加藏靴则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阿尼玛卿峰 又称玛积雪或玛卿岗日,是昆仑山系支脉阿尼玛卿山的主峰,位于玛沁县西北部,距大武镇86公里,有简易公路直达山下,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山峰之一。

拉加寺 位于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镇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坐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彼岸。距县政府驻地大武镇76公里。

白塔 坐落于雪山乡阴柯河交汇处,海拔3650米。白塔背面的殿堂内,四周墙壁绘有壁画(唐卡),介绍阿尼玛卿雪山的神话传说。

阿尼格托神山 位于拉加镇曲哇牧委会。阿尼格托独立于群山环抱之中,高高凸起,垂直高差200余米。东南北三面悬崖峭壁间分布着10多个岩洞,是曲哇部落始祖普济法师修炼参禅之地。半山腰有神仙洞,洞内幻境无穷。传说凡进去者有去无回,当地藏族群众在洞口摆有神龛封堵,佛教信徒围山朝拜。

洋玉原始森林 主要分布于拉加、大武、东倾沟、雪山乡的黄河南岸及各支流河谷地带,林地面积约799平方公里。森林中生长着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桦、青杨、高原柳、沙棘等树种,600余种牧草、野生药材,有白唇鹿、香獐等数十种珍稀动物。林区近地点沿格曲河向北距离大武镇35公里,公路直达林区。

【野生动植物】 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稀有珍贵动物、药用动物、观赏动物、肉用动物、皮毛动物等5大经济类型。其中较为著名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羚羊、白唇鹿、岩羊、盘羊、雪豹、麝、棕熊、猞猁、黄羊、麋鹿、水獭、豺等,在全县均有分布,尤其是下大武、雪山、东倾沟、拉加等地较为集中。野禽类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鹰、雕、鹫、蓝马鸡、雪鸡等;一般禽类有斑鸡、石鸡、猫头鹰、鹞、鹊、鸽、啄木鸟、雀等;属季节性鸟或候鸟有雁、燕、野鸭、黄鸭、布谷鸟等。鱼类主要有青海鳇鱼。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雪莲、冬虫夏草、黄芪、红景天、秦艽、党参、贝母等,分布广、产量高,开发利用价值极高。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果洛州政府大数据

【境域】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北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地处安多康巴文化的结合处,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是青藏高原自然、人文资源的典型缩影。总面积76442平方公里,占青海省面积的10.545%,位列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八位。

  【地貌】 巴颜喀拉山绵亘东西,成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地形平缓多丘陵,东南陡坡深谷多高山。北部的阿尼玛卿峰是黄河源头最高的山峰,海拔6282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光洁如玉,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南部的年宝玉则主峰海拨为5369米,是三果洛的发祥地,峰峦叠嶂、雪岭泛银、变化莫测。黄河在本州境内流程长达760公里。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发源,汇聚于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流经玛多、达日、甘德、久治四县,出境四川、甘肃后,再次从玛沁县入境,呈现黄河向西流的地质奇观,形成著名的拉加大峡谷。巴颜喀拉山脉南麓,达日县境内的尼曲入境四川,汇入长江支流雅砻江;班玛县境内的多柯河、玛柯河入境四川,汇入长江支流大渡河;玛多县境内的冬给措纳湖经西北隅的托索河流入柴达木河,注入南霍鲁逊湖,是境内唯一的内陆流域。

  【气候】 果洛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具有显著的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易受北方和西北方的寒流影响,日照时间长,降雨(雪)量较多,蒸发量大,多阵性大风。年均降水量400至700毫米,年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无绝对无霜期。一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自然条件相对严酷。雨量分布不均,北部干旱寒冷,东南较湿润的班玛、久治等地年平均降水量为655.8─759.8毫米,年降水日数达175天左右,其中久治县为青海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

  【历史沿革】 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人”。古称俄洛、郭洛克。古为党项羌地,唐置轨州(今果洛南部地区)、又置山居、奉、岩、远等州,后属吐蕃辖地,宋属吐蕃角厮啰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隶成龙绵茂道松潘镇漳腊营,以“郭罗克松”(意为昂欠本、班玛本、阿什姜本三个部落称“三果洛”)自称。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青海省直辖,曾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至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在历史上没有建立过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直到解放前夕还处在封建割据状态,并保留着某些奴隶制的残余,仍由部落头人管理。1952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正式建立了中共果洛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同年7月1日,向果洛进发。8月4日,工作团进驻果洛腹地的查郎寺,宣告果洛和平解放。 经过一年多繁忙而紧张的准备工作,并且经与各方爱国人士充分酝酿协商,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有关规定,于1953年底召开果洛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会议民主选举自治区主席、自治区政府委员,果洛自治区政协也同时成立。1954年元月1日,正式宣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专区级)成立。1955年7月2日至8日,召开了果洛藏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规定,果洛藏族自治区改为“果洛藏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 1955年,在原来工作分团的基础上,经过民主协商逐步建立达日、甘德、久治、班玛等县级政权,后从甘德、达日析置玛多、玛沁两县,形成州辖六县的行政格局。至2018年,果洛州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个县,4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牧)委会,8个建制镇设19个社区。玛多县设果洛新村、河源新村两个移民新村。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