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达孜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达孜区政府大数据

达孜,藏语意为“虎峰”,地处拉萨河两岸河谷平原地区,地形呈典型的“U”型地貌,平均海拔4100米,河谷最低海拔3730米;达孜宗初建于1354年,1959年民主改革后,原达孜宗、德庆宗合并成立达孜县,2018年2月1日撤县设区,隶属拉萨市。318国道贯穿而过,距离拉萨城区仅20公里,素有拉萨“东大门”之称,交通便利。全区总面积13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5万亩。全区共辖5乡一镇,20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444人,辖区内有中学、小学各1所,幼儿园20所,县级人民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5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中心1所。辖区内共有寺庙、日追拉康14座,历史文化厚重,其中历史悠久的甘丹寺、扎叶巴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达孜自然资源丰富,有唐嘎湿地等多处湿地资源,铬、铜、金等主要矿产资源,黑颈鹤、黄鸭、斑头雁等主要生物资源。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心关怀下,在自治区、拉萨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江苏省镇江市的无私援助下,达孜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民生导向,狠抓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各项工作迈出了新步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发展。

尤其是“撤县设区”以来,达孜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农牧产业稳步发展,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工业园区不断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厕所革命”和棚改计划的全面启动,大力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城乡品质,全面优化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达,总投资近11亿元的拉萨市东环南线(虎峰大道)市政道路全段通车,大幅提升了达孜城市形象,开启了达孜交通史的新纪元。净土产业的扬优成势和旅游产业的如日方升,为实现达孜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组验收,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81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21元。相继荣获2018年度拉萨市农牧民增收工作一等奖、西藏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西藏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2019年10月,达孜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评为自治区首家国家级标准化养老服务机构。随着《拉萨市东部城区战略规划》的确定实施,东环线贯通在即、S5线全速铺设、“一心两翼”的纵深推进等重大战略机遇在我区交汇叠加,未来的达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所为、大有作为。

达孜工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2011年获批为西藏首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012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截止目前,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847家(包含注册型),实体企业62家,规上企业8家,龙头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累计从业人数达到5319人次、累计解决建档立卡户农牧民260人就业、累计解决达孜籍农牧民近900人就业(其中桑珠林村农牧民就业  人)。2019年,园区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销售产值2.24亿元,企业创税13.6亿元(包含注册型企业以及规下企业)。2020年1-5月份,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5.49亿元;完成税收4.23亿元;完成工业税收0.36亿元。园区建成基础设施项目24个,投入资金超4亿元。现已打造中国驰名商标3枚,自治区名牌产品近20个。



达孜概况


达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侧,拉萨市的东北部,属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支流拉萨河的下游区域。地跨东经91°81′~91°38′,北纬29°40′~30°01′。东与墨竹工卡县相连,南与山南地区扎囊县接壤,西与拉萨市毗邻,北与林周县紧连,川藏公路东西横穿而过。县域总面积1373平方公里。县府驻地德庆镇,海拔3686米,距离首府拉萨25公里,全县辖5乡一镇,21个村民委员会,128个村民小组。2000年底,县辖塔杰乡、章多乡、唐嘎乡、雪乡、邦堆乡和德庆镇5乡1镇,21个村民委员会,1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630人,其中农业人口23958人,人口密度为19人/平方公里。

达孜县属于拉萨河河谷地型区,南北高山林立,中间河谷宽阔,整体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58公里,山体呈东西方向延伸。县境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高山区,海拔为5500米,中间地带为河谷平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4500米。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有近10座(白马吉日山、札龙马山等),山脚下为海拔4000米左右的拉萨河北部支流,河谷宽度在50~1500米之间,谷底与山顶相对高差为1000~1500米,构成了达孜县北部深切割高山宽谷地貌区(如唐嘎乡、邦堆乡和雪乡等),区域岩性以块状灰岩、凝灰岩、板岩、杂色岩为主,土壤以灌丛草原土为主。区域土质粗,砾石化现象严重,加上海拔较高,多自然灾害,耕地分布零散且不多。南部为郭嘎拉日居山脉,山体延伸呈东西走向,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约20多座(如岗嘎日山、郭嘎拉等),有高山湖泊5处。山下为拉萨河南部支流,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山谷相差高度约1000~1800米,构成达孜县南部深切割高山宽谷湖泊地貌区(如章多乡、塔杰乡、德庆镇等),区域岩性以花岗岩、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等为主,土壤以淋融灌丛草原土为主。山区地势高寒,坡度陡,土质薄,耕地分布很少,在河谷区的洪积、冲击扇部位有耕地分布,但砾石较多,山洪毁坏影响严重。处于南北之间的地段区域为达孜县宽阔的冲击平原地貌区,区内拉萨河河谷,谷宽3000~6000米。

达孜县位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带,高寒干燥,日照较为充足,降水集中,地面气温变化大,自然灾害较多,具有长冬无夏,春秋不明,灾害频繁的高原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为7.5℃,日最高气温26.6℃,日最低气温-15.8℃,一般8月份最热,一月份最冷,无霜期年平均135天,年日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间163天,0℃以上持续时间330天。年平均日照3065小时,其中4~8月份平均1151.3小时。年平均降水444.8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产量的80%~90%,年度降水量比较均匀,雨季分明,多夜雨。

流经县境的主要河流为拉萨河,流程47公里,径流总量80亿立方米。全县利用拉萨河水自流灌溉的农田面积达15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6%。

土壤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灌丛草原土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地下矿产资源繁多,有金、银、铜、风能、水能、灰岩、花岗石等。珍稀野生动物有麝、藏狐、猞猁、鹿、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香獐、狐狸等。药用植物有几百种,分布面广,主要有鹿茸、虫草、麝香、贝母等珍贵药材。

    据历史资料记载,“达孜”地名的来历有三种解释:一是“卫堆吉日达孜”,含义为它的中上游是沙山虎峰;二是“吉日朗巴达孜”,是指老虎的意思(古代多以老虎作为英雄的标记);三是民间传说村庄背后的山像趴在地上的老虎,而宗(县)政府建在老虎前腿的左爪上,故而取名“达孜”。

达孜县历史悠久,在元朝末年,帕莫竹巴第四任万户长降秋坚摄政后,先后在西藏建立13个宗(县),其中达孜宗(县)属于建立较早的一个。清朝康熙年间,蒙古准噶尔部由新疆发兵占领西藏,1720年清政府派兵驱逐了准噶尔部,确立格桑加措为七世达赖喇嘛,达孜正式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个宗。清朝道光十年,西藏地方政府对达孜的土地和各种差役进行了一次全面复查,确定达孜宗管辖321个岗(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分别由寺庙管辖31.1%,贵族管辖38.41%,噶嗄管辖30.49%。1934年热振摄政后,达孜宗划归为热振寺管理,由热振寺委派宗本(县长)。1947年达扎摄政,达孜宗重新划归为地方政府管辖。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原达孜宗、德庆宗合并为达孜县,现县辖塔杰乡、章多乡、唐嘎乡、雪乡、邦堆乡、德庆镇,共5个乡1个镇。

达孜县属农业县,农作物种植以小麦、青稞、油菜、豌豆、 萝卜、土豆为主。畜牧业生产以农区牧业为主,全县有13个纯牧业村。2000年底,全县粮食产量为2787.56万公斤,农业产值达5929.69万元;植树造林6868.5亩,建乡村果园300亩,林业产值1654.37万元;牲畜存栏13.44万头(只、匹),肉类产量175.99万公斤,奶类128.2万公斤, 毛皮3.6327 万张,酥油7.32055万公斤,牧业产值1004.72万元;渔业产值0.78万元;农林牧鱼总产值达8589.56万元。2000年,全县林地面积达 25590亩,森林覆盖率达 2.92%。

达孜县能源缺乏,工业发展缓慢。现有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为制陶、织氆氇、民族服装加工、民族工艺品雕刻。1978年成立了县农机修配厂,至今有车间一座,机床8台,以车、钳、刨、焊工艺制造修理农用机械、生活用品为主。

   和平解放前,达孜交通极为不便,没有正规的公路。货物运输主要依靠人背畜驮。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后,修筑了川藏公路,横穿达孜县47公里,成为县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1985年,横跨拉萨河两岸,跨度为415米的达孜吊桥建成通车,县内两岸人民生活、经济得到互通,结束了达孜县靠牛皮船摆渡互通的历史。到2000年底,全县已建成乡村道路176公里,县内所辖五乡一镇全部通车,拥有车辆1820辆(包括拖拉机1692台)。

1960年,达孜县邮政所成立,开办的业务只有信件收寄和报纸投递,到1963年增加了挂号信件收寄,交通工具为一辆自行车,自办邮路一条,乡邮路为马班。1971年正式成立了达孜县邮政局,除了开设传统业务外,增设了电汇、电报业务。1975年县邮政局改名为邮电局。1979年县政府投资建成县境内联系各区的农村电话,1986年开通无线长途电话业务。1999年进行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999年12月份邮政、电信分家,成立邮政局,电信局。到2000年底,电信局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00户,邮政局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

1960年,达孜县建立商业销售网点13个,职工13人,1965年成立县贸易公司,1980年以后由于商业体制的改革,至2000年已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多种形式的经营体制,其中国营、供销社4个,个体商业户249户,社会商品零售额达75万元。

和平解放后,达孜的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民主改革前,县境内几乎无教育事业机构。1940年,热振寺委派阿旺任达孜宗本时,在达孜村新办了一所学校,有学生40人。达孜县仅有传统的寺庙教育。民主改革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1960年新式教育处于萌芽时期,达孜县所属区、乡只有1所民办小学。1962年兴办民办小学32所,有学生889人,教师3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正常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干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各项教育开始恢复正常。至2000年底,全县有各类学校42所,教学点30所,在校学生4700人,教职员工 274人。

医疗卫生长足发展。和平解放前境内缺医少药,没有专业医疗机构,仅仅有几名民间藏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得不到保证,人口死亡率高。和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1959年成立县卫生医疗站。1982年建立县人民医院,1985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科,1990年升格为卫生防疫站,1991年增设了公共食品卫生科1987年建立了妇幼保健站。80年代,全县4个区均设有1个卫生院,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代理卫生行政工作。1988年撤区并乡后,全县共有9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设立卫生院。至2000年末,全县有人民医院1所,县预防保健中心1所,乡卫生院6所,乡村预防保健站6所,村卫生室16个,医务人员85人。医院由单一的科室增加到13个,病床25张,年门诊数增加到19486人次。1984年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此之前无专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990年全县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117人,其中农牧技术人员19人,工程技术人员8人,卫生技术人员43人,教师47人。到2000年全县各类科技人员364人。

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2000年底,全县共有宗教活动场所14处,僧尼175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文化事业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事业民主改革后建成了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放映站(院),文艺宣传队等文化事业机构。1960年成立县电影放映站(露天放映);1983年新建电影院一座,可容纳观众902人。1966年成立了达孜县有线广播站,对全县四个区转播中央一、二套和西藏一套的节目,后因收音机的普及,有线广播逐渐失去作用,只对县机关进行广播。1991年修建了占地面积510平方米的文化馆。1996年成立了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999年11月成立了达孜县有线电视台,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的业余生活。

纵观达孜和平解放40余年的历史,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率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实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前进的道路崎岖坎坷,存在着许多制约达孜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对口援藏省市的关心支持下,达孜全县各族人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建设“小康达孜、平安达孜、和谐达孜”而努力奋斗!

西部大开发的战鼓已经擂鸣,青藏铁路的通车给达孜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展望未来,前程一片辉煌。达孜县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GDP翻一番,实现5.3亿元,人均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实现5500元;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和谐达孜取得新进步,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昭示了达孜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达孜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今日的达孜,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向未来,勤劳勇敢的达孜各族人民正迈着时代的步伐,满怀豪情地投入到达孜各项建设中来,将为达孜的腾飞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