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西盟县政府大数据

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原始秘境、木鼓之乡,是人类童年、《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地处北纬22º25′~22º57′、东经99º18′~99º43′。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县,南与孟连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89.33千米。东西横距4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县境内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县城所在地勐梭镇,海拔1150米,国土总面积1353.57平方千米。县城距省会昆明654千米,距市府普洱234千米。处于云南省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是普洱市西部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人口9.66万人,辖5镇2乡36个村委会3个社区370个村民小组,佤族占总人口70.67%。世居佤族、拉祜族的社会形态,直到1956年才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经济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5.56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3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3亿元,同比增长4.37%;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31亿元;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0.86亿元;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0元,同比增长6.2%;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5元,同比增长8.2%。县情特点为:一是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县人均拥有耕地面积3.14亩、林地面积20.23亩、草地面积8.88亩。西盟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比全省年平均气温高2.9℃;年平均降水量1840.6毫米,比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多754.4毫米;年平均日照达2082.6小时,比全省年平均日照多61.9小时,全年无霜。丰富的光、热、水和生态资源条件,为西盟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先天条件。二是绿色发展,潜力巨大。绿色生态资源丰富,挖掘开发潜力大。有橡胶、核桃、咖啡、沉香木、桉树等有极高开发价值的植物30多种,是全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县,西盟肉牛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彩蜜坊”牌山林百花蜜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是唯一获奖的蜂蜜产品。三是生态旅游,休闲胜境。全县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多个,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利风景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特色旅游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拥有勐梭龙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普洱首个省级佤部落旅游度假区、木依吉神谷3A级旅游景区。四是城镇幸福,村寨美丽。西盟县城是一座“城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先后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城”等荣誉称号。2017年西盟县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是全国被列入的两个县(区)之一,也是云南唯一被列入的县。成功入选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建设经验作为云南省唯一典型上报国务院大督查组,对标“美丽县城”59项具体指标,达标率达90%,为全省前列。累计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38个,博航十组、马散永俄组、窝笼六组等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五是民族团结,文化独特。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西盟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被誉为“人类童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大量的神话史诗、诗歌谚语、服饰歌舞、民居习俗都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赴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成为全国首个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县级民族文化工作队。2019年,西盟县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以扶贫工作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也被国家民委列入支持《云南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合作协议》备忘录。2018年,西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在2018年、2019年脱贫成效考核中连续2年排名全省第1位,荣获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是全省唯一获奖的县份,入选中国扶贫交流基地。如果说西盟县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次千年跨越的话,那么从整体贫困到实现整县脱贫,从“阿佤人民唱新歌”到“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西盟县又实现了一次千年跨越。2020年,西盟县彻底撕掉绝对贫困历史标签。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澜沧县政府大数据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州(市)交汇处,辖20个乡(镇)、165个村委会(社区)、260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99万人,山区面积占98.8%,具有“老少边贫,广富香乐”的鲜明特点。

“老”即革命老区,1931年即建立地下党组织,1949年2月解放,1999年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46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少”即少数民族自治县,澜沧是1953年4月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拉祜族自治县,有拉祜、佤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其中拉祜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3.5%,约22万人,是全国拉祜族人口的一半、全球拉祜族人口的三分之一。“边”即边境地区,2个边境乡、8个边境村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80.563公里。“贫”即贫困山区,有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直过区”少数民族人口达15.6万人,目前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09人,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广”即地域广阔,县域面积8807平方公里,居云南省第2位、普洱市第1位。“富”即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65.28%,有铁、铅锌、褐煤等3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种,其中铁矿储量22亿吨,占云南省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香”即古茶飘香,有茶园面积38.4万亩(其中古茶园面积3.6万亩),有全球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树龄达1700余年的过渡型大茶树——邦崴千年古茶树,有全世界发现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乐”即快乐拉祜,澜沧是电影《芦笙恋歌》诞生的地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芦笙舞。

2020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09亿元(全市第2位),下降7.8%(全市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6.4%(全市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89,增长26.5%(全市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亿元(全市第2位),同比下降10.7%(全市第2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亿元(全市第2位),同比下降13.23%(全市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42亿元(全市第1位),同比下降9.94%(全市第8位)。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455元(全市第7位)、4969元(全市第9位),分别增长2.3%(全市第8位)、7.2%(全市第1位)。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孟连县政府大数据

孟连,系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素有“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1893.42平方公里,辖2乡4镇、3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61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4.2万人。孟连属国家重点扶持县,“边少山低”是孟连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边:就是边境线长。孟连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全县4个乡(镇)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邦康市接壤,国境线长133.399公里。少:就是少数民族众多。县内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5%。山:就是山区面积大。全县除南垒河、南马河流域是小平坝外,大部分均为山区,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低:就是社会发育程度低。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17年,解放初期,部分少数民族几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孟连因其独特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形成较为明显的三大优势:一是热区资源优势。孟连属南亚热带气候,全县年均日照2149.0小时,年均气温20.1℃,年均降雨量为1362.7毫米,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理想之地。2018年以来,全面推行“45821”产业工程,全县绿色产业面积达75.75万亩,农民人均7.69亩。二是沿边口岸优势。孟连是边地历史上著名的“茶盐古道”之一,199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以县城为中心的国家二类口岸,有勐阿、芒信2个指定通道;2011年被列为云南省五个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是云南省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2016年孟连(勐阿)边合区管委会正式获批为正处级机构。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2亿元,下降21%。。三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孟连宣抚司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娜允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十大名镇,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傣族古城;中国孟连娜允神鱼节被誉为“东方水上狂欢节”。

2018年,孟连实现县内生产总值30.55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13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5亿元,增长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5元,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28元,增长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2.25%。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江城县政府大数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素有“一城连三国”的美称,因李仙江、勐野江、曼老江三江环绕而得名。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公里,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曲水镇土卡河寨子,为全市最低海拔),属低纬度山地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雨量1950.8毫米,年均日照2210.2小时。全县下设5镇2乡51个村(社区)民委员会546个村民小组,人口12.78万人,县城所在地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58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思茅区153公里。“老、少、边、穷、山、战、农”集中体现了江城的基本县情。老:江城是革命老区,1929年就有共产党员进入江城开展革命活动;少: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6%;边:与越南、老挝接壤,是云南省唯一一个与两个国家陆路接壤的县;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山:全县99.6%是山区;战:曾经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区之一;农:江城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10.3万人。

现在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4至6世纪),属永昌郡辖区;隋、唐、五代十国(公元6至10世纪),属剑南道濮子部范围;公元10世纪的南诏时期,今江城勐烈坝曾叫“羌浪川”,属银生节度地域;清朝,这里开始叫勐烈,属元江州;民国18年(1929年),将今宁洱、墨江、元江三县插花地和原象明县(今西双版纳)的部分地方划出,组建成江城县,属普洱道辖县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城县属普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思茅专员公署)管辖;1954年5月18日正式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迄今已有66年。据史料记载,民国期间,江城先后开办茶庄商号有20余家,过去这些茶庄商号所生产的茶叶产品曾远销海外,声誉昭著。在越南莱州、河内、左波、西贡、香港等地都开设有分售处,民国8年至25年(公元1919年—1936年)普洱茶由普洱—江城茶马古道,又经李仙江水路(土卡河)沿江泛舟而下至越南莱州,后运至海防,通过海运大量转销南洋和香港、澳门,再转销世界各地。是普洱茶的“水上茶马古道”。

江城县的特点,可以用区位独特、生态优渥、文化绚丽、资源丰富来概括。一是区位独特。国境线长达183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县内拥有一个国家级口岸:中老勐康陆路口岸(2013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及3个边境通道(中越龙富陆路通道、中老牛洛河陆路通道以及中老漫滩陆路通道)。同时还是普洱、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州市的结合部,并与绿春县、勐腊县、景洪市、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接壤,具有“一县连三国”、“一县接三州市六县(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二是生态优渥。全县99.6%是山地,森林覆盖率达68%,生长着桫椤、大树花生、柏木、黄扬木、花皮木等3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香八角、野三七、白豆蔻、砂仁、黄草等1000多种野生药材,有苦竹、甜竹、黄竹、白竹、大藤条、小藤条等10多种竹藤植物,有三丫果、杨梅、干天果、橄榄、山茶花、冬凤兰、竹叶兰等30多种野生水果和花卉,是大象、熊、猴、麂子、白鹇、穿山甲、蟒蛇等200多种珍稀动物们的天堂。三江环绕,三十条河流纵横,气候宜人,空气洁净,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最高达每立方厘米21800个,被称为“天然氧吧”。三是文化绚丽。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镇的万亩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令人心旷神怡;哈尼族的“哈尼年节”、彝族的“火把节”和“丢包节”、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热闹非凡,令人流连忘返;跳笙、嘎尼尼、阿迷车、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民间艺术,令人目不暇接,共同形成了江城特有的三神文化(神圣的国门文化,神奇的生态文化,神秘的民族文化)。四是资源丰富。境内土地面积514.31万亩,其中热区面积50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8.3%;人均土地面积达42.32亩,热区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居普洱市首位。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纵贯江城,水资源量达40.9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302万千瓦。县内宝藏镇拥有我国唯一的可溶性古钾盐矿床,探明氯化钾储量达2000多万吨,岩盐储量达22.3亿吨。还蕴含铜、铅、钨、锌、煤、石膏、石灰石、石棉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45.28亿元,同比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2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亿元,同比下降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同比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69元,同比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8元,同比增长1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95亿元,同比下降5.5%,贷款余额30.23亿元,同比增长6.1%。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景谷县政府大数据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东与宁洱县接壤,南以威远江和小黑江为界同思茅区和宁洱县一水相连,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临翔区、双江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相毗邻,县人民政府驻地威远镇,距普洱市130公里、昆明市466公里。全县国土面积7777平方公里,共有6镇4乡、142个村(居)民委员会、2003个村(居)民小组。2019年末,全县总人口达31.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9万人,有常住人口30.08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傣、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15.29万人。

景谷属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无量山脉分支,境内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主要特点为“五优”、“三独”、“三特”。“五优”:森林资源优,全县林地面积827万亩,森林覆盖率74.7%,活立木蓄积量4832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优,景谷地处“三江”成矿带,境内有铜、铁、石油、煤炭、岩盐、石灰岩等矿藏资源20余种,矿产地30余处,目前已探明铜金属储量3.63万吨、铁矿石储量483.7万吨、石油储量1241万吨、煤炭储量1112万吨、岩盐储量167837.3万吨、石灰岩88497.5万吨。热区资源优,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813米,年平均气温20.3℃,降雨量1314毫米,日照时数1994小时,极端最高气温39.5℃。全县有耕(园)地面积136.46万亩,有热区面积732万亩,有大小坝子23个,其中永平坝面积23万亩,是普洱市最大的平坝。按划分热区的五个气象学指标衡量,属五个指标均达到标准的全省29个县(市)之一。水能资源优,境内94条大小河流水资源总量67.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76万千瓦。旅游资源优,有白马山·芒玉峡谷、芒卡温泉、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小黑江生态区等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和极具亚热带雨林风貌的森林生态。“三独”:独有的宽叶木兰化石,景谷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曾发掘出全球唯一的距今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广泛分布的距今27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独有的龙血树野生群落,景谷有全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龙血树野生群落,面积达124公顷。独有的佛迹文化,景谷有着深远浓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县内有傣族古经书中记载的释迦牟尼云游景谷留下的26处神奇佛迹,有“塔包树·树包塔”和众多远近闻名的佛寺,向世人展示着“无量宝地·佛迹仙踪”的独特魅力。“三特”:特色林产工业体系,景谷森林资源优势突出,有着得天独厚的林产工业基础,现已建立“云景林纸”“景谷林业”和“景谷林化”等林业龙头企业,是云南省重要的林浆、林板、林化基地。特色高原农业种植,气候、光照、地理等自然条件给予了景谷得天独厚的作物生长环境,适宜绝大部分植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景谷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景谷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尤以傣族、彝族为代表,各民族都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5.4亿元,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亿元,下降20.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7亿元,下降15.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亿元,增长8.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1元,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32元,增长10.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2.3亿元,下降1.7%,贷款余额为56.2亿元,增长2.8%。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5%以内。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