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芒市政府大数据

芒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古为“滇越乘象国”地,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之称,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芒市国土总面积29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4%,坝区占26%),东西距71公里、南北距62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有6乡5镇1个街道1个农场管委会,80个村委会,23个社区居委会,10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3566万人,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92%。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8.23公里,陆距省会昆明679公里,空距427公里。芒市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淳朴,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中国咖啡之乡,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云南省四大旅游热区之一。
    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19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2545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451亿元,增长12.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12.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689元和12438元,增长8.5%和10.5%;接待国内外游客1059.3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6.1898亿元。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瑞丽市政府大数据

瑞丽市地处云南省西部,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为主的边境口岸城市,与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毗邻,1992年撤县建市,辖3乡3镇2区2个农场,国境线长169.8公里, 国土面积944.7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瑞丽历史文化悠久,是傣文化的发祥地,“滇越乘象国”“勐卯古国”和“麓川王国”三国古都所在地,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的故乡,是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创作地;瑞丽畹町是周恩来总理外交生涯中唯一一次步行入境回国的通道,也是二战时期南侨机工运输物资的主动脉和中国远征军两度出国抗战的重要战略通道,被誉为“中国边关抗战文化名城”。自然资源富集,瑞丽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小植物王国”之称,平均气温20.7℃,是最适宜人居的“天然大氧吧”;瑞丽毗邻世界最主要的翡翠原产地缅甸北部,具有发展珠宝玉石、红木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被誉为“东方珠宝城”,被中华木工委授予“中华红木文化特色产业之都”称号。区位优势独特,瑞丽距缅甸八莫70公里、曼德勒445公里、距内比都(新首都)670公里、距仰光1138公里,是中国距离南印度洋最近的陆路口岸城市;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缅输油管道三大通道的出入口,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在2185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与瑞丽接壤的木姐及其纵深地带是唯一由缅甸政府长期有效控制的区域,为中缅边境贸易稳步增长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拥有全国唯一实行“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的姐告边境贸易区、两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其中瑞丽口岸与缅甸国家级口岸木姐对开,是我国最大对缅陆路口岸,部分出口商品经缅甸转销至孟加拉、印度等国,成为中缅最大的跨境物流集散基地、人员出入境通道、边境商务信息中心。特殊的区位优势,使瑞丽在上世纪末创造了“中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瑞丽的”的辉煌。目前,瑞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云南省对缅贸易的60%以上,占全国对缅贸易的30%左右,并连续15年保持2位数高增长。胞波情谊源远流长,中缅两国山水相依、渊源流长,瑞丽的四个少数民族和缅甸的掸、克钦、崩龙等民族同宗同源,语言相近、习俗相通、血脉相连,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之间尤其是中缅边境之间的交往愈加深入;由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手缔造的中缅边民大联欢,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正式演化成了中缅胞波狂欢节,并成为中缅两国共同的盛会;由他们亲手勘界而成的“一寨两国”,如今已成为中缅睦邻友好的示范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盈江县政府大数据

公元前四世纪,“蜀身独道”形成,今盈江即为主要通道。随着这条通道的打开,中原政权开始开发关隘之地。盈江地区西汉属滇越乘象国。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为永昌郡所辖,永平十二年(69年)属永昌郡哀牢县。南朝属永昌郡辖西城县。唐初为腾越软化府辖地。唐南诏时期在旧城设押西城,隶属永昌节度软化府。宋(大理)属腾冲府乞兰部辖地。元初隶属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十三年(1276)隶属镇西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设镇西府,为云南52个土府之一;永乐元年(1403),置干崖长官司;正统九年(1444)升为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天顺二年(1458),刀思忠任干崖副使,管盏达地。清顺治十六年(1659),置盏达到宣抚司;清宣统二年(1910)盏达副宣抚使停袭。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在干崖、盏达各设弹压委员一职;民国二年(1913)改为行政委员,设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干崖、盏达改设为盈江、莲山设治区,为建县过渡机构,隶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1949年12月上旬,边纵西进部队十七团政工队长贾文成(贾侣),在民青成员刘安昌等人的协助下,成功举行了莲山设治局起义。1950年5月,盈江、莲山解放。1951年12月,成立盈江县各民族联合政府。1952年1月,成立莲山县各民族联合政府。1955年6月,曾先后直属于保山专区和德宏州管辖的盏西区划归盈江县。1958年10月,盈江、莲山两县合并为盈江县。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梁河县政府大数据

一、基本情况

梁河,古名南甸,傣名勐底,是中国的葫芦丝之乡。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东北部,全县国土面积1136.6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达87%,辖6乡3镇62个村委会4个社区6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5%。是一个以种植粮、蔗、茶、烤烟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农业县,是德宏州唯一没有边境线的边疆县,人多地少、山大坝小、生态脆弱、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发展滞后、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县情。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25亿元,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同比增长3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3元,同比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5元,同比增长10.8%。

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梁河县2012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50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35户31973人。近年来,梁河县紧紧抓住中央、省、州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一揽子”政策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机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精准施策。

一是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问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投资4.03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44项731公里,安全防护工程850公里,群众出行问题得到有效保障。投资5242.83万元,建设饮水安全工程423件,实现了自来水管网全覆盖,17.9万人次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针对产业小、散、弱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培育行动。重点培育发展烤烟、甘蔗等主导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烤烟种植面积6898.8亩,带动1000户4406人脱贫;甘蔗种植面积13047.5亩,带动1211户5222人脱贫。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3.8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41亿元,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567户30943人,都享受到产业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实现全覆盖,粮食、畜牧、茶叶、蚕桑、滇皂荚和食用菌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

三是针对人多地少、山多坝小的问题,大力实施就业帮扶行动。深化与上海青浦等地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兑付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和生活补贴7355人次614.97万元。开发公益岗位和乡村公共服务岗位2076个,招聘建档立卡户毕业大学生公益性岗位70个。扶持创业121人,发放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121户1001万元,带动303人实现就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9307人次,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四是针对“穷家烂瓦破屋子”住房不安全问题,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行动。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县共投入资金3.22亿元(其中公建资金2.12亿元,到户资金1.1亿元),完成易地搬迁1834户77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97户3702人),20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竣工,进城安置户已全部入住。精准聚焦“4类重点对象”,同步推进“非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2014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428户,兑付补助资金8210万元。投入资金6210.8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完成“避雨不遮风”住房条件改善提升2285户。全县7935户建档立卡户实现了户户均有安全住房目标。

五是针对上不起学问题,大力实施教育扶贫行动。2014年以来共投入资金6.3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8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于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发放各级各类学生减、贷、奖、免、补等资金1.63亿元,惠及学生24.74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6.01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以来,兑付项目补助资金637.72万元,补助学生3875人次,确保贫困学生上得起学,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

六是针对看不起病问题,大力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不生病”的目标,全面落实“三重保障”措施,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保障范围,“三重保障”报销8714.04万元,实际报销比例90%以上,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健康水平,较好地解决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七是针对生态脆弱问题,大力实施生态扶贫行动。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大力推进生态产业扶贫、生态项目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就业扶贫。投入资金2107.83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农村能源等生态工程项目,受益农户2.01万户次。实施天然林停伐保护等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共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费1385.11万元。实施木本油料基地提质增效项目、森林抚育项目5.8万亩,聘请建档立卡户生态护林员650人,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成效双赢。

八是针对孤儿、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问题,大力实施保障性扶贫行动。目前全县建档立卡对象享受农村低保的有9236人,占全县建档立卡人口总数的29%,占全县农村低保人数的73%。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67亿元;2016年以来,共发放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415.87万元,受益7775人次,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5.4亿元(上海青浦资金1.4亿元),相当于梁河县十年的财政收入,集中投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贫困群众帮扶,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2.53%降至2019年的1.10%,省级考核实现“零错退”“零漏评”“县级零举证”的较好成绩,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正在全力冲刺全面小康。

三、全县重大产业发展情况

(一)农业产业情况

农业是梁河的基础、是立县之本。全县耕地面积21.12万亩,其中:水田10.23万亩,旱地10.8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梁河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过打基础、调结构、育产业,全县粮、蔗、茶、畜、烟、渔、果蔬、中草药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201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6.4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0.43亿元、林业产值1.93亿元、牧业产值2.91亿元、渔业产值0.56亿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0.65亿元。通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梁河农业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突显。当前,腾陇、芒梁两条高速路即将建成通车,腾冲机场距梁河车程仅1小时,到芒市机场行车仅1.5小时,盈江、陇川通用机场建成后车程分别为40分钟和1小时,芒市至腾冲猴桥铁路也将通过梁河,梁河与州内外连接的交通环线全面贯通,“一条铁路、两条高速、四个机场”的便捷交通枢纽局面正在形成。二是环境资源优势显著。梁河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跨伊洛瓦底江水系,光、温、水、耕地资源丰富。全县全年降雨量在1075—1868毫米之间,年平均降雨1400毫米左右;入境水量13.60亿立方米,拥有水量24.5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年均气温1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照时数为2083—2524小时。全县热区总面积21.5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1%。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发展种、养殖业生产,是生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的理想区域。三是原料基地优势突出。经过多年努力,已开发出部分知名农特产品,如“梁河回龙茶”系列、滇皂荚系列、白花油茶系列等。

——粮食产业。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22.04万亩,总产量7.33万吨。优质大米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主要品牌是边花牌大米,具体品种有:软88大米、边花红软米、德优大米(精)、德优大米、宜香大米等。

——甘蔗产业。蔗糖产业是梁河的传统支柱产业,历经30多年的重点培育和扶持,是梁河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之一。2018/2019榨季全县甘蔗总面积7.75万亩,甘蔗入榨量达39万吨,产值达1.66亿元。

——烤烟产业。烤烟现已成为梁河县重要的支柱产业,2018/2019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完成烤烟种植4.38万亩,产值达1.64亿元。

——茶叶产业。2019年全县茶园面积5.27万亩,总产量达3211吨,实现产值2.6亿元。梁河县古茶树资源丰富,具不完全统计,千年以上的古茶树有1500余株。

——畜牧产业。2019年实现肉奶蛋总产1.55万吨,实现产值3.05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9万头,肉猪出栏13.5万头;牛存栏2.4万头,肉牛出栏0.9万头;羊存栏1.5万只,肉羊出栏1万只;家禽存栏38.9万只,家禽出栏54.6万只。以梁河县台联九公司为龙头的生猪企业,年养殖能繁母猪1500头,年出栏商品肉猪3万头。

——水产品产业。2019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达4.58万亩,其中:稻田养殖面积4.3万亩,全年完成水产产量0.33万吨,实现产值5596多万元。

——滇皂荚产业。梁河县滇皂荚种植有百年历史,因营养丰富,生态环保,保健功能显著,被消费者称为“植物燕窝”。据统计,梁河全县种植滇皂荚2.21万亩,2019年产滇皂荚鲜荚1650吨,皂角米66吨,产值3564万元。

——白花油茶产业。白花茶油是国际粮农组织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之一,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梁河最初的白花油茶基地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现保有面积4万亩,其中丰产园1万亩,油茶干籽产量240吨,产值2000余万元。

——蔬菜产业。蔬菜是我县传统农业产业之一,随着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订单农业的发展和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全县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水平逐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多,产值逐年提升,2019年末全县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2.61万亩(常年种植蔬菜面积为1.29万亩),产量2.4万吨,产值1.3亿元。以云南盛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为龙头,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冬早蔬菜、高山蔬菜,极大地丰富了县内外农产品市场供给,促进了农民增收。

——食用菌产业。梁河规模种植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姬松茸和羊肚菌等,2019年黑木耳种植规模达1000万棒,产值在9600万元以上;姬松茸种植规模为440棚,总产量2640吨,产值2376万元;羊肚菌种植面积200亩,总产量45吨,产值630万元。

——林果、花卉产业。2019年,水果面积0.97万亩、花卉(大马士玫瑰)475.4亩,产量0.31万吨,产值0.2亿元。

——中草药产业。主要种植石斛、绞股蓝、砂仁、杜仲、滇重楼、灵芝、白芨等,2019年全县中草药种植面积0.2万亩,产值3000多万元。

——马铃薯产业。2019年,梁河县种植马铃薯2.5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1亿元。

——蚕桑产业。2019年末全县桑园面积2950亩,涉及农户306户(其中建档立卡户81户),建成养蚕大棚2.54万平方米,农户蚕茧总收入225万元。

(二)工业、商贸产业情况

1.工业情况。梁河县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制糖、水电、制药、硅冶炼、林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建材等10几个工业体系,产品近百个,其中:白砂糖、工业硅、水电、中成药、茶叶、林产品、锡金属采选、建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19年末全县共有工业活动单位331户(中小企业79户,个体工业252户),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7户。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8.61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25亿元,同比下降8.8%。

2.商贸情况。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内资企业131户、私营企业75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57户、个体工商户6867户,从业人员1.05万人,其中:限额以上企业8家,限额以上大个体4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7亿元(进出口额2.35亿元),同比增长6.6%。

(三)旅游文化产业情况

梁河历史悠久,曾培育出民国元勋、代总理李根源、中缅勘界专家尹明德等一代名人。文化底蕴丰厚,是葫芦丝的发源地,200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葫芦丝之乡”,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葫芦丝艺术之乡”, 蜚声中外的葫芦丝王子哏德全就出生于梁河,遮帕麻和遮咪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河民族众多,各民族风情浓郁,节庆异彩纷呈,美食各有特色。梁河旅游景点众多,有国家AAAA级景点南甸宣抚司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根源故居,九保古镇、回龙茶小镇、关璋碑妥瓦、傈花卡等景区景点名气响亮。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204.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1亿元,分别增长15%、16.58%。

梁河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中国葫芦丝之乡,有较好的开发资源,是投资兴业、居家旅行的绝佳选择。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