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研究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北京机电院大数据

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机电院)的前身是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北京地区最大的机电一体化科研事业单位,在“光机电仪”领域,为机床、食品、环保、激光、精密仪器、汽车等行业,完成科研课题及研制项目千余项,其中20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2018年,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研究院与机电院合并组建新的机电院,成为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四个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资源整合中心、人才聚合中心)。机电院的主营业务包括创业投资、智能装备技术开发、科技产业孵化等。

       机电院的控股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设立,原北京市机械工业管理局转制而来的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集团,2016年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31位,现有17家重要装备制造企业,4家科研院所和学校,员工16000余人。深耕装备制造领域,完成了众多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积累了雄厚实力和行业自信,奠定了在国家装备制造中行业领先的重要地位。打造出“京城”、“北一”、“北人”、“华德”、“天海”等众多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装备制造领域中享有盛誉和影响力。

       京城机电深耕装备制造领域,完成了众多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积累了雄厚实力和行业自信,奠定了在国家装备制造中行业领先的重要地位。打造出“京城”、“北一”、“北人”、“华德”、“天海”等众多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装备制造领域中享有盛誉和影响力。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社科院大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四任院长李铁映,第五任院长陈奎元,第六任院长王伟光,现任院长谢伏瞻。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大数据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中国初期建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三家学术机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建立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亲笔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80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经国务院批准定名。2006年8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在历任院领导中,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贺敬之,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曾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庚、王朝闻、郭汉城、马彦祥、胡风、杨荫浏、葛一虹、周汝昌、冯其庸、冯牧、陆梅林、李希凡、曲润海、王文章、连辑等学者或艺术家曾担任院领导或顾问。现任院长、党委书记为韩子勇同志。

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电影电视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曲艺研究所、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中国文化》《中国摄影家》《炎黄春秋》《中华英才》《中国音乐学》《红楼梦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学研究》《传记文学》《艺术评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研究》《中国艺术年鉴》等学术刊物和文化艺术出版社;拥有国画院、书法院、油画院、篆刻院、雕塑院、工笔画院、文学艺术院等艺术创作学术机构;拥有中国工艺美术馆;拥有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职人员61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17人,包括具有高级职称的297人;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导师)10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导师)229人,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各艺术学科的带头人或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7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如张庚、王朝闻、蔡若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他们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2010年,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资华筠、范曾、刘梦溪7人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聘任的终身研究员。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走上了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学科设置以及相应的规模,并逐渐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发展目标。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我国艺术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2010年以来获院支持科研项目420余项,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一大批史论著作,为我国艺术学科史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话剧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与和谐文化建设》《中国评剧发展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延安文艺史》《共和国书法大系》《昆曲艺术大典》《中国艺术学大系》《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等,成为各艺术学科的奠基性著作。此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策略》《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多媒体资源库》《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京剧艺术大典》《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年度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中国电影大典》《中国电视大典》《昆曲口述史》《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国传统色彩学术体系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研究》等一批科研重大课题的实施和推进,对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03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2005年被教育部授予港澳台招生权,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文化部批准为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从而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生研究生近千人。

在艺术研究领域不断深入拓展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十分注重加强创作队伍的建设和相关机构的设置,成立了多个艺术创作学术机构,汇集了一批全国艺术创作领域的一流人才,其中很多文学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享有盛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范曾获得法兰西骑士勋章奖;袁熙坤获得匈牙利文化部授予的“最高文化奖”;吴为山在联合国总部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骆芃芃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举办了“‘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

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策划举办了多场主题展览,包括“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展”“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精神——油画风景学术邀请展”“当代中国与俄罗斯写实油画展”“中国写实画派2012年展”“2012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展”“中国好手艺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展”“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 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艺术展”“黄宾虹学术提名展”“转音•青年当代工笔研究展”“勇攀艺术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汇报展”“寄情于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无锡写生创作邀请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5—2019主题实践活动汇报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等,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品丰富,品类繁多,尤以收藏艺术类书刊、特种文献、艺术实物、音像档案著称。馆藏古籍中不乏孤本、珍本。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馆藏大量珍贵书画作品、金石拓片、名家手稿等。非书资料是馆藏特色,包括音像档案、艺术实物、艺术图片等。艺术实物有清代升平署戏衣等戏曲类实物和以传世古琴、少数民族乐器为主的音乐类实物等。在所藏大量珍贵音像档案中,“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于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世界的记忆”,并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3年,《民间音乐家阿炳六首乐曲原始录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举办研讨、展览、演出、考察及互访,中国艺术研究院已先后同40多个国家建立学术联系、开展交流,遍及全球五大洲。同时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品牌论坛和文化对话活动。如“亚洲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中欧文化对话”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近年来创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学术大会等,以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成果,塑造成为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交科院大数据

1960年11月17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成立。1999年交科院进行了重组,2010年1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作为交通运输部直属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交科院主要面向政府主管部门和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前瞻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50多年来,几代交科院人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已由业务结构单一的传统公益性科研单位,发展成为以为部服务为基础,集科研与产业于一体,形成决策支持、信息化、环保与安全、城市交通、标准计量与认证、工程技术与检测、中介服务7大主要业务板块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为交通运输部服务、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做好“两个服务”,成为交通运输领域战略性、政策性研究等方面有权威的一流智囊机构,信息化、环保与安全、工程技术、标准计量等方面有优势的重要创新基地,检测、认证、科技服务等方面有特色的知名中介组织,是交科院发展的基本定位。 现为交通运输部直属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主要面向政府主管部门、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以及技术咨询、服务工作是支持部科学决策、部机关履行职能和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大量采用;在信息化、环保安全、低碳交通、公路工程等领域的尖端技术得到市场的广泛应用;在行业科技交流、成果推广、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交科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种奖项。“十一五”以来,全院完成国家、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214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4项。同期,获得专利授权4项,还有5项正在公示;获得信息化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专著27部;完成10项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和10项部计量检定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完成127项交通行业国家标准、157项行业标准和24项计量检定规程的审查工作。参与设计及施工的湖南临长高速公路,荣获第一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连续成功承办十届国内交通运输业影响力强、规模大的“国际公路水运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及10余次大型国际会议。

        展望未来,院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科技强交、造福社会”的发展使命,立足“高端专业智库、一流创新基地、重要服务平台”的发展定位,力争成为公益属性突出、业务布局合理、运行管理高效、创新人才辈出的新型综合性科研院所,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与技术保障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数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建设部,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建设行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包括院士、设计大师、数百名各领域知名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 

中国建研院始终把服务公益事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作为己任,面向全国的建设事业,以建筑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建筑工程、空调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电梯、化学建材、建筑节能的质量监督检验和测试任务。

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又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拥有北京和廊坊两个研发基地,北京通州基地是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节能实验室。60多年来,中国建研院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为推动中国建设事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建研院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积极面向市场,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发挥综合技术优势,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效益连年递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集科研与标准、建筑工程咨询与服务、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与监理、建筑工程检测与产品认证、建筑行业软件与信息化、建筑工程材料与专用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研院将继续坚持“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秉承“诚信、协作、创新、效益”的经营宗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成为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大数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具有城市规划编制、工程设计、工程咨询、旅游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智能化集成甲级资质;具有承包境外市政工程勘测、咨询、设计和监理项目资质。对部服务、科研标准规范、规划设计和社会公益服务是中规院的四项主要职能。
  中规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城市规划科技情报网等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等十余个二级专业学术委员会挂靠在中规院;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成员单位;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定的全国城市规划标准规范技术归口单位、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住房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地铁和轻轨研究中心、城市水资源中心、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包括水质监测国家实验室)均设在中规院。中规院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是国际住房与城市规划联盟的团体会员,是世界银行的注册咨询机构。
  中规院现有员工近10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9人,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3人(其中教授级高级科技人员90人),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人才荟萃、实力雄厚的城市规划科技队伍。多年来,中规院在为国家政策服务、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服务,在业务拓展、技术进步、经济收益、深化改革和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保持了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以工作认真、成果及时、观点鲜明和资料翔实出色地完成了住房城乡建设部交办的各项任务。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中规院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设计、科研管理程序和方法。特别是近几年在科技进步、学科专业门类开拓、人才素质培养和技术手段、技术装备等方面得到持续发展,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新的突破。自1982年以来,承担完成了科研、规划设计、咨询、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各类任务4400余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50余项,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230余项。目前中规院业务已广泛覆盖了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咨询的所有专业领域,以及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工程领域,承担的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并已涉足国外的规划设计咨询领域。
  中规院践行“求实的精神,活跃的思想,严谨的作风”的院风,为祖国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勇于担当社会和历史责任。近年来,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了汶川、玉树、舟曲、芦山灾后重建的大量规划工作,承担完成了援疆、援藏、援青及大量扶贫、支边工作。中规院将继续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努力将中规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咨询机构,为促进我国城乡规划事业发展、科学引导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建构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电科院大数据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电科院)成立于1951年,是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电网规划分析及安全控制技术、输变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配用电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子、信息与通信、能效测评及节能等技术的研究。

截至2016年9月,研究院设有18个管理部门、17个业务部门、3个支撑部门。 截至2016年10月,研究院共有直签员工1827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其中双聘院士4人); 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点。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直属产业公司,主要从事电力仪表专用芯片、智能用电、电力通信、电力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及工程服务等业务,是国家电网公司在通信技术、用电技术领域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公司具有三十多年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和研发队伍,聚集了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为我国电力系统通信与用电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公司架构
   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下设芯片产业中心、通信业务部、表计方案设计及芯片应用业务部、信息业务部、防窃电业务部、技术部、工程部、生产部等16个部门,现有员工400人,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发展策略与企业文化
    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正按照“大公司、大架构、大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坚持以“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创新进取、和谐共荣”的企业文化理念,搭建公司“1+5”战略业务布局,通过“智能综合感知互动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建立通信业务、用电业务、芯片业务、表计方案与芯片应用业务及防窃电业务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公司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以达到“一流团队、一流业绩、一流薪酬、一流环境、一流公司”的奋斗目标。 
三、产业发展现状
    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以通信工程、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为基础,以智能电表芯片及其相关智能终端产品方案为新增产业。 
    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作为智能电网末端产品提供商,以智能电网为基点,依托“三颗芯(安全芯片、载波芯片、MCU芯片)”,打造国网芯,建成国家电网芯片产业基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自主创新,公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涉及智能电表安全芯片、载波芯片、智能电表MCU芯片、系列智能电表解决方案、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营销管理与计量计费一体化平台、电力负荷管理终端、配用电监测终端、自动抄表系统、防窃电产品等十余种产品,并在全国各省市供电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和广大电力客户的一致好评。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