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研究所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南京土壤研究所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称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南京土壤研究所紧密围绕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新时期办院方针,聚焦实施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为核心研究领域,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促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率先开展“四类机构”改革,以优秀的成绩圆满完成了特色所试点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实现创新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化一流科研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京土壤研究所现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耕地保育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设有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5个研究部以及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土壤生物与生化、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等研究单元;还拥有土壤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分中心)、河南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湖北秭归实验站。此外,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和亚洲最大的土壤标本馆;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推动并参与实施了国家在土壤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重大科技计划。截至目前,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863”重大项目1项,“863”重点项目12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重大科技专项课题4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公益性行业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课题6项,基金重点项目19项,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1项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充分体现了我所在土壤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整体竞争实力。近5年来,累计获得18项各级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文150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90多项。

截至2018年底,南京土壤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306人。其中科技人员223人、科技支撑人员5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等11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土壤研究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与英国洛桑试验站、苏格兰作物科学研究所、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Melbourn大学、Griffith 大学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2018年通过竞争成功获得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举办权。作为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亚洲中心、国际氮素行动计划东亚中心、全球土壤伙伴计划亚洲中心、全球土壤修复网络亚洲中心,代表中国在国际土壤学组织以及重大科研行动计划中持续发挥了主导作用。

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中国土壤学会、江苏省土壤学会和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Pedosphere、《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学术期刊,其中Pedosphere是我国唯一的土壤科学英文学术期刊且被收录为SCI源刊。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大数据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坐落于钟灵毓秀的南京市,新所区占地近2000亩,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以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十四所前身为创建于1946年的“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1949年4月起义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先后直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国防部十院、第四机械工业部十院、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2002年起归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19年6月,中国电科十四所与二十三所共同组建中电国睿集团有限公司。
       十四所作为国家国防电子信息行业的骨干研究所,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高科技优势,服务国家安全,在电子信息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的一体化业务中具有领先的核心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先后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三峡工程、奥运安保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承担关键任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和嘉奖。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十四所在为国防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坚持走军民复合式发展、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依托军工科研优势,十四所在现代物流、城轨交通、无线通信、民用雷达、软件与集成电路等民用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覆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集团化研究所。
       在70余年的自主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现有5000余名在职职工中,科研人员30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余名。建所以来形成的自立自强、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作风,以及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流的创新条件,使十四所取得了国家级成果奖60余项,部、省级成果奖340余项,一批项目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放眼世界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沿,掷身于群雄角逐的国际市场,在党和国家一如既往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肩负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寄予的莫大期望的当今十四所人,正以尽责创新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为把十四所建成创新型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企业集团而努力奋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南大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大数据

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ITCC)于2001年6月4日正式成立.研究所作为南京大学的一个“学科特区”,其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南京大学在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的学术水平.研究所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一流的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和培养理论与计算化学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科研和教学基地.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理论与计算化学的三个重要分支:(1)量子化学;(2)反应动力学;(3)统计理论与分子模拟。研究所致力于发展处理各类复杂体系的高效理论化学计算方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软件,并利用各类理论方法研究化学、生物、材料等体系的微观机制.已经在大分子和凝聚相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复杂体系量子动力学、光电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预测、化学反应机理和计算驱动的有机合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所科研办公设施齐全,具备高性能科学计算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硬件资源    

IBMeServerxSeries Opteron275DP(16个具有InfiniBand连接的节点+16个具有Giganet连接的节点)

IBM BladeCenter JS 21 2双核2.5GHz Power 970(9个节点)

SGI Altix 330服务器(16个CPU)

戴尔2-cpu xeon高性能工作站

Opteron双核高性能工作站

P4、AlthonXP高性能PC机

HP TC 2120 P4高性能服务器

64-处理器SGI Origin3800超级计算机@univerity

16-处理器曙光3000服务器@colge

   

软件资源    

琥珀(9.0)

分子力学软件

高斯09(D.01&B.01)、Gaussian 03(D.01&B.04)、Gaussian 98(A.11.3等)

HF、电子关联、DFT等量子化学从头算包,包括半经验和分子力学方法

GaussView(3.09)

Gaussian 03/98辅助图形软件

宏观模型

分子力学软件

材料工作室

分子建模与分子设计软件包

MOLPRO(2006版)

从头算量子化学包

SYBYL[帮助]

用可视化工具进行分子建模和分子设计软件包

涡轮(5.8)

从头算量子化学包

VASP(维也纳从头算模拟包)

基于伪势和平面波的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软件包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南大学声研所大数据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是我们最早建立的声学教学与科研基地。1954年,魏荣爵院士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了声学专业,建立国内首个声学教研室;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扩建为声学研究所;1988年,被批准为首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点授权单位;设有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形成来了光声信息技术、声电子器件与系统、有源噪声控制、通信声学、声学人工材料、医学超声等特色交叉研究方向。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学术气氛浓厚、科研设备先进,是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声学研究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注重应用声学技术的开发,已在光声检测、生物样品超声处理、声表面波通信器件、噪声控制、电声技术、厅堂系统设计、音频数字化测量仪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从本科生到博士、博士后各层次的声学人才培养系列,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1989年,经专家论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基础上筹建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声学实验室;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该实验室为部门开放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建成“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通过教育部评估,成为“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主要依托学科为“声学”专业,是全国唯一的声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现有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结构中声传播特性研究,超声效应及其在医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新材料的超声制备与性能研究,声信号处理研究及应用等,涵盖除水声以外的大部分声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向。面向世界科学的发展前沿,加强声学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并向实际应用延伸,为国家的战略需求、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等,做出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刘晓峻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5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秀明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程建春教授担任副主任。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41人,其中正副教授34名,包括院士1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和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8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近5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和基金项目5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1项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获科研经费近2亿元。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同时,在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433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PNAS 1篇,Physics Review letters 2篇,APL 38篇,JASA 35篇。
  实验室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并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澳、日、德、比、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多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召开的第九届近代声学国际研讨会,会议内容和规模均有很大提高和扩展,得到国内外代表的高度评价。
  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南京大学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近年来置备和更新了多种先进科研设备,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声学研究基地。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任美锷、周立三曾先后担任过所长。

  研究所以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为特色学科,瞄准湖泊-流域学科国际前沿,针对我国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学科方向,聚焦湖泊-流域科学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系统治理和综合管理等科学问题,开展自然和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流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与调控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发展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引领湖泊-流域学科发展,显著提升解决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湖泊资源合理利用、湖泊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流域综合管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建先进的湖泊-流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湖泊-流域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成为国际一流的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研究中心。

  研究所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长期聚焦“湖泊-流域关键过程与多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湖泊-流域系统演变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与综合管理”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三大学科领域,着力发展“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湖泊生物与生态、物理湖泊与水文、湖泊环境与工程、湖泊-流域过程与调控、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区域人文经济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八个研究方向,满足国家在“湖泊-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估”两个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需求,奠定研究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引领湖泊-流域科学创新发展的地位。

  截至2020年6月,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58人,博士后22人;在职职工中科技人员192人,管理人员29人,科技支撑人员26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5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83人、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4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东南大学建研所大数据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国内从事建筑科研、设计和教学的高层次综合研究单位,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已故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廷宝教授为本所的首任所长,现任所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建筑研究所是我国首批建立建筑学博士点的单位,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两个方面,前者由齐康教授主持,后者由中国著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博士生导师郭湖生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张十庆教授主持。多年来,建筑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教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霍英东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会、建设部的二十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建筑设计创作中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创作出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河南省博物馆、南京1912等一大批在国内有着极高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先后获得国家优秀创作金质奖二项、银质奖二项、铜质奖三项;国家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艺术作品奖中的二项、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四项、中国建筑师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四项。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各省(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19项以及一大批奖项,获得国内外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建筑设计研究机构。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等机构的古生物室(组),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 

  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为首任所长,此后斯行健院士、赵金科院士、吴望始研究员、曹瑞骥研究员、穆西南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杨群研究员先后任所长,现任所长詹仁斌研究员。 

    1998年8月,本所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2011年成为首批“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的研究所,2017年筹建“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本所的创新总目标为充分利用我国古生物与地层资源的特色,本所人才和学术优势,联合其他学科和单位,开展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我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争在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前沿领域,以及全球重大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理论探讨中,做出若干独创性和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为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为全民科学普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所目标是建成并保持一个国际一流的动、植物化石门类齐全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技术支撑中心、标本收藏中心、信息数据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传播基地。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