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省自治区查找科学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广西社科院大数据

广西社会科学院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77年9月成立的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所,1979年2月更名为广西社会科学院。

机构设置。现有内设机构18个,其中5个管理部门,即办公室、科研处、人事处、党群处和后勤管理处;11个科研所(中心),即哲学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所、工业经济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文化研究所、台湾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2个科辅部门,即院刊编辑部、信息中心。另设二层机构1个,即当代广西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增挂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牌子,由自治区北部湾办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建。

人员编制。现有人员编制152名,在编人员141人,其中科研人员8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62人,中级25人)。在科研人员中,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1 人,广西优秀专家10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6人,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2人;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建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战略研究人才基地、“八桂学者”岗位(设立在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特聘专家岗位等4个重要的自治区级人才建设平台。

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累计出版学术专著911部,发表学术论文9168篇,研究报告3954篇,出版学术工具书、科普读物及资料书396部;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成果483项。其中,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3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2项、三等奖227项,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3项,自治区政府首届决策咨询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广西文艺铜鼓奖3项,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31项。历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课题、自治区社科规划研究课题、广西软科学研究课题共23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7项,自治区社科规划研究课题128项,广西软科学研究课题36项。从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设立重大课题招投标以来我院科研人员共承担自治区重大研究课题39项。

主办刊物。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学术论坛》、《经济与社会发展》、《东南亚纵横》和《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年,《学术论坛》复合影响因子跃升至1.719,影响力指数在全国637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37位,两项数据均在广西同类期刊中排名第一;《东南亚纵横》复合影响因子提升至1.000,较2019年大幅提升了66.7%;《经济与社会发展》在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的100种期刊编校质量抽检中,差错率最低,仅为万分之0.67,全国合格水平为万分之2。精品内参有《广西社会科学院咨政要报》《东盟问题内参》等。每年出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国-东盟年鉴》《越南国情报告》等系列蓝皮书。

对外交流。先后与国内数十家智库及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战略咨询、重大项目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同举办学术论坛等领域广泛深入开展交流。与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柬埔寨皇家科学院、老挝社会科学院等国外智库签署合作协议。承办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常设论坛之一,成为中国与东盟智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了智库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的作用。其中,第12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共有来自国内外各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等智库单位约350名代表参加,其中副部级以上领导5人,规模规格均创历史新高。论坛期间举办了“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暨广西—高平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学术研讨会”。围绕加快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口岸经贸合作、中越侬垌文化交流等问题开展研讨。

新型智库。2020年6月,《广西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建设试点方案》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广西社会科学院全面进入新型智库建设发展新阶段。顺应现代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发展要求,广西社会科学院打破原有研究所界限,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社会研究、东南亚与国际(地区)问题研究、经济发展与战略决策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四大学部,构建新型智库学术组织体系。在学部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突出建设中国与东南亚历史文化、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民族研究、边海疆研究5个特色优长学科领域,打造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新型智库学科体系。

“十四五”期间,广西社会科学院将通过紧密围绕服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需求,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加快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将进一步打造坚强理论阵地、一流学术殿堂、高端特色智库、重要传播平台,并最终建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西部一流智库及在服务东盟开放合作及周边外交战略中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更大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合肥研究院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面积2.65平方公里。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与地方政府共建了6个成果转化平台。现有职工约2700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点和20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25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

  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作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别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

  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中国科大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该中心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合肥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科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吉林社科院大数据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是中共吉林省委直属的、全省唯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1962年的东北文史研究所,1978年正式建院。2000年,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与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中共吉林省委讲师团四家单位实行实质性合并,合署办公。2002年,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并入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目前的正式称谓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重组后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集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干部教育与培训于一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现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0人,省资深高级专家1人,省高级专家1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3人。重组后的院(会)拥有15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满铁研究中心)。14个重点学科、研究基地。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以学术著作、论文、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提供科研产品共发表科研成果13165项,其中著作类成果1524部,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类成果11632篇。获国家级奖励30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17项。

      其中有多篇研究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温家宝、张高丽、刘云山、刘奇葆、汪洋、陈昌智等)的批示。在坚持基础研究,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现已形成三大研究领域,即吉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研究和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优势。打造了“皮书”、“满铁”、“高句丽”多个系列研究基地,每年有多项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为发挥智库作用,2013年创办两报,即《特色智库专报》和《科研成果要报》,截止2017年共报送173期。其中,有50余篇得到副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吉林省社科联先后组织了12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7届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组织所属学会举办学术座谈会、学术报告会1400多次,并负责全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坚持“开门办院、合作办学”方针,分别在通化、延边、白城、白山、四平,吉林成立了社科院分院,同时与全国多家省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和部分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参与共建多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6年与吉林省教育厅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截至2017年已与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9所院校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共培养研究生455人。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具有学科全面的学术宣传阵地。有3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社会科学战线》、《经济纵横》及《地域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被列为最具权威性的A类刊物,被评为“中国最美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等称号。《经济纵横》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级理论高地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效果,2017年被中央宣传部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类期刊”,纳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目录(经济学类)。《东北史地》于2017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更名为《地域文化研究》。4个内部报刊《东北亚研究》、《干部学习》、《吉林社科界》和《吉林社科报》。

      展望未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将以构建吉林省领先、东北地区一流、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东北亚区域有一定声音的特色新型智库为目标,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优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对策研究,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和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科院兰州分院大数据

兰州分院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共12个分院之一,作为中科院机关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系在甘肃和青海的院属科研单位。包括: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16年6月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组建而成)。 

  建院60多年来,兰州分院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共甘肃、青海省委及两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包括重离子核物理基础研究和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以及针对我国西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动力学、高原生态学、盐湖资源学、油气地质学、资源环境信息与战略研究等具有明显学科和区域特色的研究领域。部分研究水平和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60年间,兰州分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915项(截止到2017年12月),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自然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0多项 ;中科院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杰出科技成就奖2项;国际科技奖7项;其它各类科研成果867项。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包兰线沙破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青藏铁路工程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历经几代人60多年的努力,目前兰州分院已经形成特色鲜明、水平先进,部分在国内外领先的创新平台,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现有:国家实验室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4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0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4个,青海省重点实验室 7个,青海省工程中心3个,野外工作台站 22个(其中国家级6个)。 

   兰州分院高度关注人才培养和发展,目前拥有两院院士9位。其中:中科院院士7位;工程院院士2位。通过人才计划等多种形式大力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作为中科院京外五大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博士点29个、硕士点37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已形成了一批凝聚在主攻学科和重点任务周围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群体和研究团队。 

  近年来,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兰州分院从“三个维度”全面推进和服务协同创新:一是抓好中科院授权分院组织院地合作专项;二是积极参与兰州、西宁院属各单位主导的合作项目,倾力支撑服务;三是着力引入和服务于外地中科院所属单位及个人来甘青合作。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和联合合作,推动和开展了以重离子治癌项目、新一代核能技术钍基熔盐堆系统重大项目、中科曙光入驻兰州新区共建“甘肃先进计算中心”和“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的“高精度地基授时装置”长波台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院地合作工作,为地方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 

  新时代,新征程。兰州分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围绕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新时期办院方针,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以贯彻“率先行动”计划为重点,以支撑改革创新为第一责任,以服务研究所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履行主要“八项职能”,切实服务研究所推进落实“率先行动”计划和“一三五”规划,切实服务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热忱欢迎各界朋友来兰州分院,开展科技合作,共育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多应有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IAA大数据

国际宇航科学院(简称:IAA),是非政府性的国际学术组织,由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倡导,于1960年8月16日成立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IAA的宗旨是利用航天技术促进人类的和平与社会的发展,由在航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组成,有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四大学部。

学院宗旨

1、为和平目的而促进航天学的发展;

2、表彰在涉及航天学科技某一分支领域中取得卓著成绩的个人;

3、与国家科学院或工程技术科学院合作设立某种方案,使其院士可以借此对促进航空航天科学的国际努力和合作作出贡献。

宇航科学院共有1136名院士,分属4个理事部:基础科学部包括87名院士和182名通讯院士,技术科学部包括367名院士和111个通讯院士,生命科学部包括165名院士和55名通讯院士,社会科学部包括128名院士和36名通讯院士。宇航科学院还有5名荣誉院士。

宇航科学院院士由那些在航天学的某个领域或对空间探索至关重要的某个科学分支中作出卓著贡献的个人组成。选入宇航科学院,是对某个人的服务和成绩记录的承认,院士均是各国空间和航天活动的先导。新的院士由宇航科学院中的同行先出,正式院士终生当选,通讯院士两年后有资格转成正式院士,但五年后退休。成为院士后,须与同仁一道致力于运用航天学的方法和知识造福人类。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科院上海分院大数据

中科院上海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系和管理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浙江、福建地区的研究院所工作。上海分院始于1950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成立的中科院华东办事处,接管并改造了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在上海、南京的研究机构,1958年11月成立上海分院,1961年改为华东分院,1970年中科院撤消分院体制,1977年11月恢复成立中科院上海分院。

  上海分院系统现有19家机构(含上海分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天文台、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上海分院系统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分院各研究所学科领域广泛,在优势研究领域有着长期的积累:在物质科学与技术领域,包括同步辐射、核科学与核技术、高能量密度物理、有机化学与有机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天体物理、天文地球动力学和技术方法等;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包括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等;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遗传学、创新药物和生物技术、病毒学与免疫学、健康营养研究等。同时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系统集成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人口健康以及大科学工程等领域着力部署,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上海分院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现有一支13718人的科研、管理和支撑队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61人,所占比例71.15%,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087人。目前拥有的高端人才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