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省自治区查找研究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中辐院大数据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简称“中辐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62年,位于环境秀美的太原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研究与应用的综合科研机构,主要从事辐射防护、核应急与核安全、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核环境科学、放射性三废治理与核设施退役、辐照技术、环保技术、核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材料、职业病诊断与救治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及生产经营,并为国家职能部门提供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管理技术支持。是国防科工局重点保军单位,通过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部技术支持单位,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核集团安全管理的依托单位。
       全院占地面积720亩(其中野外实验基地34亩),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1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高级研究人员280余人。下设6个研究所,3个科技产业公司,1个生物材料研发中心以及科研服务、后勤服务和管理等部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辐射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核环境模拟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核设施退役与放废处理工程技术中心”和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设在我院。此外,还承担中核集团公司辐射防护仪表检测中心、个人剂量管理与服务中心、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培训中心、辐射事故应急技术支援中心、职业病登记与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
       中辐院设有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环境科学、放射医学、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先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日本、法国等40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迄今为止,中辐院已取得科技成果6270项,获得国家特等奖3项和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20余项,申请和批准专利150项,为核工业、两弹一艇和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的时期,中辐院秉持“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文化精神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提升科研、拓展服务、优化产业、精化管理”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扬鞭奋蹄,正在向“2020年建成国际先进,与中国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流辐射防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基地”宏伟目标迈进!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西南物理研究院大数据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本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全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

我国受控核聚变领域的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于1997年在我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本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与理论研究以及高压大电流、超高真空、强磁场、强流离子源、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复杂信息获取与处理、低温深冷、超导、大型电物理装置设计建造与维护维修、聚变堆工艺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22个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实验。特别是198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一号(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两个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及其实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我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的水平,处于国际上同类型、同规模装置的先进行列,并在探索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于2002年建成,2003年在该装置中首次实现偏滤器位形放电,把我国核聚变实验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配套与完善建设项目”,使这一核聚变装置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加热能力和时空分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实验装置研究水平步入到一个新的台阶,具备了开展近堆芯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能力。近几年在HL-2A装置上成功开展了偏滤器位形下的高密度实验、超声脉冲分子束、低混杂波等专题改善约束实验研究,在等离子体约束和输运、大功率电子回旋波加热、加料及杂质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充实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数据库,为“十二五”核聚变能源开发和完成ITER计划任务奠定了基础。HL-2A已实现高参数条件下连续重复稳定的偏滤器位形放电,运行参数达到:纵场2.7T,等离子体电流450kA,等离子体存在时间6s,等离子体密度达0.8×1020m-3,能量约束时间达150ms,等离子体总储能达78kJ,电子温度5keV(约5500万度),获得了我国目前托卡马克装置最高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再上新台阶。在聚变堆设计与工艺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具备了开展聚变堆物理设计、概念设计、工程设计以及聚变堆堆材料和聚变堆堆工艺的研发平台。2009年4月,HL-2A在国内托卡马克装置上首次实现高约束(H模)运行模式,获得的等离子体储能达40kJ,离子温度达2.8keV以上,等离子体约束改善因子达2。这是我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本院作为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自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任务,承担了ITER的磁体重力支撑结构、屏蔽包层模块及第一壁、放电清洗与氚送气系统、中子通量监测系统和偏滤器朗谬尔探针系统等研制任务,以及ITER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关键工艺技术研发任务,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80年代中期,本院部份科技人员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渗注镀技术集成试验平台,成功开发出多种等离子体复合表面处理工艺;形成了离子镀膜、离子注入、微弧氧化、低温改性、等离子体炬和纳米粉末制备等优势项目,以及玻璃贴膜、中大功率特殊电源和数字真空计等优势产品。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与日常生活等领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欧盟标准设计、生产的表面处理设备出口欧盟,实现了整机出口发达国家零的突破。

本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国际前沿课题与先进水平,广泛利用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目前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我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源大会、第十三届“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诊断会议、第九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等国际会议。每年都有外藉科学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国外工作、进修和学术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我院不断派出人员参加ITER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到ITER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建院40多年来,全院已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本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我院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参加ITER计划,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和聚变工程技术骨干。

2000年本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

根据国家核能开发规划,“十二五”期间,我院将以“十一五”形成的能力和技术为基础,充分抓住ITER建造期间的良好的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HL-2A及其升级改造后的装置以及承担的ITER计划项目,发展聚变关键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建设聚变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开发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等离子体应用技术和非核优势技术,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院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业内专家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和组织以及国际友人的帮助。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希望,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在本世纪内升起中国的“人造太阳”,造福子孙后代!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规划设计院大数据

我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26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50余人,中级职称90余人,助理职称90余人;拥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测绘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造价师、注册公用设备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等注册人员50余人,业务范围覆盖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市政规划、风景区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工程测量;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咨询、建筑工程设计、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和道路交通设计、交通影响分析等。

全院重视科技进步,坚持科技强院的发展方针,狠抓高科技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测绘专业从1987年至今,有四十多项生产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工程奖励,其中建设部奖7项,省级优秀工程勘察一、二、三等奖47项。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认真贯彻院质量方针——以质量求生存,顾客至上,诚信为本,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依科学促发展,科学管理,持续改进,创规划设计和勘察精品。视质量为生命,始终遵循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的方针,全院建立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测绘生产始终严格执行三级检查,两级验收制度,产品优良率达90%以上,无不合格产品。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城市规划、城市测量与地理信息工程、建筑设计、工程勘察、咨询等服务,提供精确、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产品,与顾客共享最佳效益。

在以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为宗旨的经营方针指导下,注重“三个文明”建设,在生产经营中能严格执行《测绘法》,坚持依法行事,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违法乱纪行为。能认真执行资格分级标准和经营范围的规定,并严格执行测绘资料保密制度和内部资料借阅制度。资质证无转让、转借、出租和擅自修改所载内容、资料泄密等行为,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执行国家收费标准,无乱收费现象,是遵纪守法经营单位,多次荣获 “先进基层党组织 “郑州市勘察双十强” 、“优秀勘察设计单位” 、“郑州市勘界先进单位” 、“省测绘产品质量优秀单位” 、“全国城市勘察测绘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铝郑研院大数据

依托研究院,建有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形成了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氧化铝、铝冶炼、铝镁合金等完善的研发系统,建立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扩大试验、工业试验、工程化到产业化完整的铝工业研发体系。现有7个研究所,4个大型试验基地,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337人,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9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人。建院以来,共完成包括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等各类项目和科研课题967项,取得29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8项。

2概况

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是中国轻金属专业领域唯一的大型科研机构,是我国铝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重大、关键和前瞻技术的研发基地,基础研究及原创性技术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基地。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质量、健康安全、环境三大体系认证。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挂靠在该院,主要负责我国铝镁及其合金12类77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产品质量评价仲裁等工作,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中国的技术归口单位之一。

3远景目标

研究院以自主创新的成果为铝工业的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做贡献,为中国铝业公司实施向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的战略转型,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创建一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构建和谐中铝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正在向成为创新型、开放式、综合性铝工业一流研发基地、做铝工业技术领导者的目标迈进。

4研究开发

研究院始终面向铝工业的发展和战略性领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致力于自主创新,为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拥有一批活跃在铝镁工业重大关键和前沿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研发人才和团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氧化铝试验基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大型铝电解工业试验基地、世界上唯一的铝土矿综合利用试验基地,拥有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铝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从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氧化铝、铝冶炼到铝镁合金完整的研发系统,建立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扩大试验、工业试验、工程化、产业化完整的铝工业研发体系。

学科建设

氧化铝科学与工程

铝冶炼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过过程控制工程

冶金分析与检测

重点实验室

氧化铝重点实验室

铝电解炭素实验室

特种氧化铝实验室

轻金属材料实验室

大型试验基地

高纯超细化学品氧化铝试验基地

轻金属材料试验基地

主要科研成果

建院以来共完成包括国家“863”、“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927项,取得28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4项,申报专利337项。成功研发的“280KA大型电解槽”、“拜耳法强化溶出”、“选矿拜耳法”、“砂状氧化铝”、“可湿润阴极”、 “铝土矿反浮选”、“铝电解综合节能”、“废槽衬无害化处理”等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自主创新技术与成果,为铝工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与此同时,致力于前沿领域战略高技术的研发,以自主创新引领铝工业的发展。  研究院以研发的做强,带动产业的做优,实现研发与产业双赢互动,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经济实力位居全国有色科研院所前列。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和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6年9月13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视察郑州研究院,对研究院为我国铝工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出版刊物

《铝镁通讯》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铝镁冶金技术刊物。创刊于1983年,该刊以为科研、生产服务,为中国铝镁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服务为宗旨,报道我国铝镁行业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铝镁通讯》坚持为科研、生产服务,为我国铝镁工业赶超世界水平服务的宗旨。通过刊登研究报告和最新科研成果,使企业在解决生产技术及技术改造等方面得到帮助和启发,真正起到了交流科技信息、做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刊登国外最新技术动态,推动我国铝镁工业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进而为提高我国铝镁工业整体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航一飞院大数据

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进行过30多种飞机型号研制,走过了从测仿设计、改进改型到完全自行设计研制飞机三个阶段,先后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支线客机——运七飞机、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第一代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第一架轻型公务机——小鹰-500飞机,建树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四座里程碑,形成了“报国、拼搏、求实、创新、团队”的“飞豹精神”和“科学、务实、创新、和谐”的治院方略,建成了一批配套的科研设施,拥有了先进的设计手段,开展了全方位的专业建设,取得了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300多项,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成功开发了20多种民用产品,具有了军转民技术开发应用的实力。造就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在航空发展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光辉壮丽的诗篇,为国防建设和民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航空工业有重大贡献单位。研究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先进集体”、“中国一航航空报国重大贡献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项目的研制任务,并已经担负起我国大飞机工程的研发重任。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陕西煤化研究院大数据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技发展部)于2011年3月成立,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安全、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投资10亿元人民币成立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技术开发企业,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出资组织集团内外的科技研发工作,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技发展部)成立以来,立足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面向市场,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培育“资金、技术、平台、人才、机制”等科技创新核心要素,投入资金累计达到180多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项,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拥有驻站院士6人、入站博士3人,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获得专利授权1005件,其中主导建立了“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中心”和“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支撑着陕煤化集团不断打造竞争利器,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批新型产业蓬勃兴起,延伸了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生态效益。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控股单位现有陕西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化工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职能部室包括综合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计划部,科研管理部,科技金融部,党群工作部;2个事业部,包括营销事业部,专利专有产品事业部;2个科研中心,包括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基层科研站所主要有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研究所,现代化工技术研究所,新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等。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等是合作单位。

“十三五”期间,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技发展部)将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煤炭、煤化工技术研发为重点,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超前布局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先导技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的转型发展提供最先最强最优的科技支撑。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化工研究院大数据

西北化工研究院是原化工部重点从事化学工业综合性研究和开发的科研单位之一。成立于1967年,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10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进入延长石油集团。西北化工研究院是国家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依托单位之一;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固体催化净化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全国工业催化信息站和全国医用高分子信息站依托单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工业催化》主编出版单位;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陕西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体系认证企业;陕西省大型仪器协作网会员单位;陕西省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技术转移示范单位;陕西省科技系统“文明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建院以来,西北化工研究院秉承“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和“求实、拓新、诚朴、勤进”的企业精神,恪守“富民强院”的宗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从科研事业型向科技企业型的成功转变。主要从事煤化工、工业催化剂、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环境保护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设有煤化工研究所、催化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石油化工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陕西省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信息中心、设计所等研究机构。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建有数十套中试及生产装置,开办十数个经济实体和子公司,投资、控股4家公司,全国工业催化信息站设在我院。拥有十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学科带头人、300多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共承担国家、部、省以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10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900余项,获国家、部、省等奖项190余项,科研人员获奖230余人次;共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承担国家、部、省级下达的科技项目约800项,数十项原创科技成果为全国化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多种科技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西北化工研究院将以建设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为指引,以创新型院所为定位,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产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进一步发挥优势和潜能,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延长石油和我国化工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