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 注册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低至0.01元/日,租用如上高精准广告位!    有偿发布信息,永久获赠如上免费广告位(自用/出租)!】
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朱玉祥
摘要:

朱玉祥,男,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优秀企业领导人。

...

姓名: 朱玉祥

民族: 汉族

籍贯: 湖北

学历: 大学学历

职业: 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

个人资料/履历

朱玉祥,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北省首批“五个一批人才”,先后获得“湖北新闻出版名人”、“中国期刊领军人物”等数十个荣誉称号,是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选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作为目前发行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杂志,《特别关注》的24名员工年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人均创纯利100万元。在办刊近9年的时间里,杂志以年平均增长40万份以上的高速发展,期发行量先后突破40万份、100万份、150万份、240万份,直至目前的300万份。

颁奖词
在他的带领下,一份最初并不被人十分看好的杂志竖起了一面“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的旗帜,坚持以健康、积极、向上、阳光的价值取向打败消极、颓废、阴暗、庸俗的精神垃圾;他带领这份杂志,在办刊近9年的时间里发行量达到30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乃至世界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在他的领域里,24名员工人均创纯利100万元,成为全国期刊界为之侧目的“明星”。

创刊仅8年,《特别关注》期发行量就直奔300万份,在中国9821种期刊中,雄居前三甲。24名员工,2008年上交利润2420万元,人均100万元。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称赞:“这不仅是中国期刊界的奇迹,在世界期刊市场也绝无仅有!”

一手打造这一“奇迹”的就是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玉祥。素描朱玉祥,“睿智、豪放、诡异、高效”四个关键词,栩栩如生。

睿智:舍分众之路走大众市场
《特别关注》的创刊其实生不逢时。2000年前后,中国期刊市场正面临着都市报、互联网等新锐媒体的冲击,许多知名大刊一路下滑。于是传媒界 “细分市场,追求个性”之论备受推崇,依托于各类机构或社团的妇女、少儿、青年类等洋洋洒洒几千种刊物,更是乐此不疲。谁想在期刊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似乎只有走“分众之路”。

然而,年方38岁的朱玉祥冒犯众禁:“自恋分众,是媒体害怕竞争的无奈逃避。”

当时还是《湖北日报》一名“坐冷板凳”的记者,但朱玉祥心里跟明镜似的:你想细分市场各占一方,过安逸日子,然而市场不一定认同你的一厢情愿。社会转型前,国人的衣食住行都由政府来计划,价值观几乎是单一的。但是半路杀出的市场经济,引发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不确定性,同时海量般的信息分分秒秒地喷涌。因此人们茫然不知所措:咱该如何赢得幸福?如何发财致富?如何营造爱情的港湾?显然,社会亟需从不确定性中寻觅可知的东西,从杂乱无章的世相中梳理出有价值的参照。这就是新时期读者的共性需求和共同愿望,而关注这种共性需求的媒体,凤毛麟角。

睿智的朱玉祥看到了一方大众天地,把《特别关注》定位于“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他说,男人和女人,好比太阳和月亮,互相辉映,牵引社会。刊物的生命力,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看你有没有本事做好让大众叫座的精神产品。

关注共性,引伸出科学的办刊理念:“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朱玉祥勉励编辑们说,《特别关注》要传播的哲学是,人的幸福其实与金钱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你的人生态度有根本关联。

不是吗?99%的人不敢奢望与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比财富,但是100%的人只要持之以恒做好每件小事,就会给自已带来幸福。8年多里,《特别关注》选编了诸如《神奇毛巾挣下80万元》、《一角钱生意让他奔小康》、《陪母亲过大年》、《原装爱情不断电》等几千篇佳作,赢得几万读者来信来电深情赞美。

朱玉祥说,共性永远比个性重要。共性能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等差异而产生无穷的魅力。

豪放:迈开第一步就谋划登天
《特别关注》的员工们很钦佩朱玉祥,说他“总喜欢异想天开,几乎总能如愿以偿”。

2001年5月15日,朱玉祥39岁生日。性情中人的他,在自家搞了个Party,把10多个二三十岁的员工请到一块儿。一阵轰饮海侃之后,朱玉祥冒出一句话:“现在,《特别关注》发行5万份,年底增到10万份没问题。可是你们谁敢同我打赌,咱什么时候能干到100万份?”

豪言惊人,大家面面相觑,此时刊物创刊刚半年,赚钱还八字没一撇,这不是天方夜谭吗?°碍于面子,总得给总编辑凑个热闹吧。于是,有人说8年抗战可以搞成百万大刊,有人说10年实现也是了不起的奇迹,胆量最大的人说借2008年奥运东风冲刺有希望。大家“下注”后,朱玉祥亮出底牌:“我认定的目标是2005年跨进百万大刊!”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谁都没料到,刚巧4年,《特别关注》就挺进百万大刊之列。朱玉祥豪放的性格,自此闻名遐迩。但跻身“中国十大百万期刊”,他还不满足,又盯住了150万、200万、250万份这些新目标。也真邪乎,他就这样带着20余人的团队,近几年来以年均增长40万份的高速,像黑马一样奔腾,眼下正向300万份挺进。

显赫名声诱发神秘感。这些年,先后有十多位高级领导和境内外几十批同行前来考察取经。他们都想解开一个谜:《特别关注》是不是藏了一批高人,方才技压群雄?

朱玉祥笑答:没有。论年龄,编辑平均30岁;论学历,最厉害的编辑只上过中专;论专业,几乎都是门外汉。那么奥妙究竟何在呢?

《特别关注》的崛起,得益于“把每个编辑当作总编辑来培养”的企业文化。也就是让每个编辑树立较强的总编辑意识,从而“把一个人的才智,变成十个人的创造力”。

恐怕在中国期刊界,只有朱玉祥是不给编辑划分自留地的。他把《家事》、《国事》、《天下事》、《开心事》、《史事》、《男人的事》等10来个意蕴贯通的栏目,全部放开,不圈地为牢。这样,无形中逼着每个编辑只能用总编辑的眼光和思维来经营每篇稿件,并按朱玉祥铁定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动人心弦”三条标准,寻觅一流文章。编辑规则为“俗事雅说,雅事俗说;说事论理,只快半步”。如此一来,6个文字编辑每人每月不得不浏览几百种各类报刊、书籍,可谓“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以此争夺“公海”。每月,编辑们把1500余篇、150万字的文章摆到朱玉祥面前,他再十里挑一,奉献给读者的200多篇文章当然篇篇精彩、个个叫好。

诡异:怪招迭出“金娃娃”一抱一个准
很多人摸不透朱玉祥,没别的,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他的思维与别人经常是拧着的?他的一个个起初让你觉得匪夷所思的怪招为什么后来竟然能抱上“金娃娃”?再看外表,他微胖谦和,留个平头,衣衫随意,一年四季穿双旅游鞋,出差背个双肩包。偶见他西装革履,全是为了应付场面。哪像个满脑子能随时随地冒出金点子的怪才?

辉煌背后是艰辛。
《特别关注》创刊初期也曾遇到“没人要”的尴尬,也曾因书商将全国代销合同不撕而毁几乎奄奄一息。此时长期以来垄断报刊发行的全国邮政系统正备受冷落,传媒界一古脑儿奉行“零售为王,无零不活。”朱玉祥大喜,冷就是热的机遇。

他调查发现,全国邮政报刊发行系统有50万订阅大军,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放着这么雄厚的资源不用,咱不是犯傻吗?

2000年末的一天,朱玉祥拜访长沙县邮局局长。这位快人快语的“老发行”放言,尽管《特别关注》才办了几个月,人不知鬼不识,但刊物好,我一高兴,拼个命就可以订1000份,你信不信?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知道朱玉祥当时脑子里冒出的是什么吗?“冰封千里的北极,通常是不能孵化鸡蛋的。但我们可以营造一个个温暖的小环境,就能孵化出一批又一批毛茸茸的小生命”。

好吧,大家都不同邮局玩,我朱玉祥就真心将你奉为上宾。山东、河南两省成为他开拓订阅市场的首选。办法很简单,就是成千上万地大送样刊,邮局只收其利,风险为零。招数对政策好,忙里偷闲的各地市邮政发行局局长们、成千上万的收订员们,随手翻翻这份从未打过照面的《特别关注》,竟然被迷住了。职业敏感告诉他们,这是一份非同凡响的刊物,花力气订阅,肯定大有甜头。果不其然,两省年订阅都达3万多份,均是各自订阅新刊之最。

小试牛刀后,朱玉祥向全国推广,以订促零,订零结合。2003年,发行量猛增到40万份。就两年,一份新锐之刊,倏地跻身于“中国综合期刊50强”。

朱玉祥颠覆“无零不活,以零促订”的发行圭臬,确立“无订不活,订零齐飞”的发行新模式,源于他洞悉一个真谛:老百姓自个儿乐意掏腰包订的报刊,必定是好东西,报摊上自然就好卖。2004年,《特别关注》跃上92万份,2005年底,订阅零售总量窜升至150万份。分解订阅零售格局,大体是各占半壁江山。

《特别关注》一跃成为“期刊黑马”,一年几千万元的印刷业务煞是诱人。可是都揽在自家怀里,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万订户,以及分散于全国的8万个报摊点,你能保证每月同时把200余万份杂志摆到读者面前吗?还有一年要多支付三四百万元运输成本,那不是白白地吃掉了利润?

2004年,朱玉祥带人到各地考察,探索布局合理的分印之路。先是在山东、河南等省设了5个分印厂,接着向山西、安徽、湖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铺开,目前全国25个分印厂每期共印制刊物300余万份,实现了同质、同步、按量上市。如今这个方略已成教案,为业内所效仿。这里再啰嗦一句,单论分印成本,年均规避纸价波动和减少运费,收益就高达四五百万元,顶一个中型企业全年的利润。朱氏之诡异,可见一斑。

高效:高台跳水一纸风行拥抱终端增长40万份
2001年春节将至,刚诞生几个月的《特别关注》,亟待寻找高效成长之路。朱玉祥联想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伏明霞一个10米高台跳水表演,让全世界惊叹不已。那么,《特别关注》能否也上演别出心裁的高台跳水呢?

朱玉祥一言既出,当即得到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的果断支持。他说,中国近万种期刊,都像是被包着厚壳的种子,从地里慢慢往上生长。假如我们冒险从高空往下跳,很可能沉一下,但如果跳得好,会水花四溅,会惊世骇俗,引起特别关注,快速壮大。而一份一份地慢慢增长,时不我待,周期太漫长。

于是一项决策大胆推出:利用《楚天都市报》的7000人发行大军,拿出150万元巨资,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内,免费把第4期“《特别关注》春节号”这份新年礼物,送到了《楚天都市报》80万个订户手中。《特别关注》一夜走红,风行荆楚,发行量第一年就达到了9万份,当年创办当年盈利。

《特别关注》出生前夕,为怎样定价,内部曾发生了激烈争论。首先有人主张3元一本,理由不言自明,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读者》领潮的单本零售3毛钱逐步涨至3元后,就成了期刊界公认的“3元价格律”,没人敢触动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有人说现在成本高,定价低了只能做赔钱的买卖,主张定4元一本。朱玉祥却说,咱要高价出手,定就定它个5元,回避低价竞争,没效益怎么能办出好刊物?算对了效益账,扩大发行就腾出了游刃有余的空间。

当时文摘类杂志大体是,64页、黑白内页,定价3元,期刊社和经销商盈利空间狭小,发展无力。而《特别关注》跳出固定格局,以96页、黑白内页,5元定价,出现在新世纪中国期刊市场上时,恰好是一种适时的正确厘定。成百万的读者就像接受其内容一样,欣然掏钱。而在这一价格水平上,经销商以同样的折扣销售杂志,1份《特别关注》与1份定价3元的文摘杂志相比,获利水平高出60%。

好刊物加上科学定价,《特别关注》盈利每年递增几百万元,2005年突破1000万元, 随后直冲1600万元、2200万元、2420万元。如今,“5元价格律”已成为96页、黑白内页的文摘期刊的定价规则。

进入2006年,《特别关注》已建有200多个经销商网络,遍布3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10万个报摊亭点中,铺开面达8万余个。但无论是中观的地区还是微观的摊点,销量却不平衡,遇到了期刊营销的“常态发行现象”。而问题就出在报摊亭点——零售终端上。

朱玉祥摸底发现,2005年前,有三分之一、约二三万个报摊亭点月零售《特别关注》徘徊在10本左右,其余五六万个摊点每月实销量多为几十本甚至更多。差距等于增量空间,但是如何切入呢?

零售报刊,报摊亭主与读者之间发生的是最简单的交易行为,没有情感交流;杂志社偶尔跑摊点也是调查刊物“好不好卖?能卖多少?”很少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而城建等有关部门光顾多是检这查那,丢下的是恐惧。

历来注重研究“发行心理学”的朱玉祥感悟到:报摊亭主犹如“抱关击柝”的更夫,看起来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他们在辞尊居卑,辞富居贫,为报刊守护读者之关。因此,谁能让报摊亭主赢得报刊社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一家人的情怀”,谁就掌握了零售通道和零售主导权。

2006年5月至9月、2008年3月至6月,朱玉祥亲自出马,调动6个工作人员,在全国开展了两次“拥抱零售终端活动”。在广州、长沙等地,一场拥抱终端活动,应邀欢聚一堂的报摊亭主均达500人以上,较小的地区,一场拥抱活动也不少于100多人。两轮战役,总计与2400万多个守辛苦钱的报摊亭主相识、相交、相熟。

“万人亲情盛宴”的效果毋庸置疑,所到之处无不增长。以陕西为例,全省零售由原来的9000余份,猛增至20000多份,翻?了一番多。经测算,拥抱终端,零售每增长一份,投入2~3元活动成本。而新赢得一个读者,一年为刊物带来近20元收益,是每份投入成本的10倍。另一笔更重要的无形财富是,借此强化了2.4万双市场抓手。2006年底,全国零售总量增至110万份,加上订阅, 《特别关注》终于按预定目标突破200万份!
延展资料

【广

详情】

相关内容

问答
贴吧
评价
 发布者简介

【广告

详情】

《特别关注》数据页

【广

详情】

【广

情】

有偿反馈 , 有奖互动!

注册成会员,发布赚现钱

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见,建议,投诉,咨询,表达…

无需注册(会员请登录 提问 点评 发帖 图片

主题:

描述:

验证码:

【广告

详情】

【广告

详情】

您可能还需要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