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 注册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低至0.01元/日,租用如上高精准广告位!    有偿发布信息,永久获赠如上免费广告位(自用/出租)!】
欧亚华都书记姜达敖
摘要:
姜达敖,男,汉族,宜兴市高塍镇人,中国爱心老人,宜兴欧亚华都集团党支部书记。...

姓名: 姜达敖

民族: 汉族

籍贯: 江苏

学历: 大学文化

职业: 欧亚华都书记

出生地址: 宜兴市高塍镇

出生日期: 1941年

个人资料/履历

姜达敖,男,汉族,宜兴市高塍镇人,1941年生,1987年入党,现任宜兴欧亚华都集团党支部书记。

个人介绍
在陶都宜兴,“爱心老人”姜达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这位衣着朴素、脚下总是穿着一双旧布鞋的普通农村老人,从1991年来,18年如一日,把自己几乎全部的工资、奖金和个人积蓄外加子女的孝敬都用于资助全国各地的困难群众,资助总额约190多万元,受助人数达1400多人。他长期资助的大、中、小学特困生就有89名,特困家庭27户,北京、甘肃、陕西、吉林、江苏到处留下了他雪中送炭的脚印……这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先富起来”的一员,始终胸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和一名老党员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赤诚情怀,坚持“为弱势群体打工”。十多年来,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和脑部肿瘤两次手术带来的病痛,千里迢迢看望受助的贫困学生,为牺牲的见义勇为者奔走争取“烈士”称号,资助帮扶困难老人、下岗职工、受灾群众、残疾人等,以自己的爱心善行,让困难群众沐浴到爱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真情。他以自己充满善和爱的高尚人格力量,影响和激励着更多的人,把爱心奉献的种子播撒到四面八方,把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扶贫济困、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厦添砖加瓦。姜达敖的慈善义举被人们传为美谈,他被誉为“宜兴第一爱心老人”,先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无锡市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江苏省扶贫明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国公益事业百优新闻人物。2006年他荣获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和全国唯一的“中国爱心老人”荣誉称号,被无锡市委市政府授予“无锡爱心大使”光荣称号,被评为“无锡市十大慈善公益人物”。2008年,他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姜达敖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了旧的经济体制,也撼动着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财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以利益为取向的个人主义。“目前全国农村仍有两千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贫富的悬殊过大将影响到社会稳定……”看到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姜达敖和所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一样,感到忧心忡忡。“穷人太多,社会就难稳定。伸出手来扶助一个穷人,就为社会增添一份稳定。”这个普通的农村老人下定决心,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消除社会上的不和谐音符,减少不稳定因素,尽一份公民的社会责任。

2002年3月,姜达敖从《现代快报》上看到一篇报道:曾是南京十大利税大户之一的南京铁合金厂由于种种原因而停产,职工们陷入困境。1958年的省劳模臧永龙年老病重,不忍拖累厂方,强撑着不去医院看病;老技师胡金荣家米是1斤、2斤地买,油是1两、2两地打,身无分文时只好到粮店赊米度日;患糖尿病的女工赵莉琴没钱看不起病,只好把土一畚箕一畚箕地运到7楼顶层,种草药治病……看到这些当年曾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又在为国家发展改革承受着巨大牺牲的老工人的境遇,老姜的泪忍不住往下掉。他立即写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连同5000元慰问金,请报社转送给这三位特困的老工人,又亲自到南京慰问,还另外拿出1万元交给南京铁合金厂的领导,用于帮助其他困难老职工。此后,他把自已每月600元的养老金每家200元按月寄给这三个特困家庭,至今未曾间断。逢年过节,他还揣着钱,带着年货上门走访。今年7月,臧永龙病故前还对儿子说:“我要去一趟宜兴,看看老姜,再对他说一声谢谢……”

2001年,宜兴高塍邱新村农民杜水华在做瓦工活时不慎从高空坠落,跌断了中枢神经,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祸不单行,同年,他27岁的独子突遭车祸身亡,儿媳改嫁,家中只留下杜水华体弱多病的妻子、80岁的老娘和一个未满周岁的孙子。一连串的打击使杜水华痛不欲生,多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姜达敖得知后,带着3600元钱和慰问品来到杜水华床头,含泪牵手抚慰说:“水华啊,我知道你心里苦,可你千万别往坏处想啊!有共产党在,有人民政府在,有我、还有那么多关心你的人在,你一定要打起精神,振作起来。以后有难处就打电话告诉我。”以后,每到阴天下雨,老姜都会打电话来问候伤病;逢年过节,老姜总是带上钱和物品前去看望,像兄长、又像慈父般问长问短,让杜水华感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了让杜水华摆脱贫困,姜达敖奔走协调帮助杜水华办起了一个烟杂商店,还无偿送去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并鼓励他树信心,把店开好,活出个样儿来。对生活重新充满向往的杜水华,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特意把小店命名为“爱心商店”。

2005年1月,姜达敖到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颁奖大会,会上有一件事引起了他的关注: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乡的丁照前为保卫人民财产,在与歹徒搏斗时英勇牺牲,留下抱着三岁孩子的妻子和四个老人,家里仅靠种2亩薄田维持生计,实在过不下去,其母亲拖着病体外出捡垃圾补贴家用……老姜心中隐隐作痛,大会一结束,他就把自己的5000元奖金一分为二,3000元捐给印度洋海啸灾民,2000元托人带给丁照前遗孀金雪言,并送给丁照前父母2件皮衣御寒。回家后他跟妻子商量,决定把丁照前的遗孤认作干孙子,为其承担每年5000元生活和学习费用,直至孩子成年。他又寄去3000元让金雪言安装电话,从此,这从未见面的“一家人”,通过电话传递着关爱和亲情。2005年年底,姜达敖揣着5000元钱,带着年货专程来到东海认亲。当他将2件皮大衣交给金雪言的父母时,才知道金雪言是过继给叔叔的,4位老人都有了皮大衣,总不能单单漏了一人!老姜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的皮大衣,把这件带着体温的皮衣披到了那素不相识的苏北老大爷身上,老人家顿时感动得热泪滚滚。姜达敖说“英雄已经血流尽,莫让遗属泪长流”,他为丁照前争取“烈士”称号四处奔走呼吁,终于使这一问题在今年得到解决,烈士遗属金雪言感动得拉着儿子、父母,跑到丁照前坟前哭道:“照前呀,你一走,家里没了主心骨,我连死的念头都有过。现在不为别的,就冲姜伯伯这样的好心人,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把儿子拉扯成人。照前,你放心吧,你的儿子有个好心的宜兴爷爷了!”
  
就这样,从自己企业里的贫困职工,到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希望小学,从高塍敬老院的孤老,到亳村因车祸终年躺在床上的“植物人”……姜达敖的一笔笔捐款,一次次慰问,带着人性的关爱,似无声的春雨,温暖了多少无助的家庭,滋润了多少干枯的心田。正如姜达敖自己诗中所写:“有限积蓄无限情,怜贫惜孤济苍生。枯木逢春弱苗壮,共织盛世艳阳春。”

作为一名先富者,姜达敖有着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质朴情怀

姜达敖出生于贫寒家庭,自小饱受饥寒之苦,好容易苦撑着读完了高中,考上了杭州大学,却遇上三年“困难时期”而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后,他拖过板车,扛过麻袋,当过18年的搬运工……改革开放后,姜达敖夫妻俩靠着勤劳和苦干,艰苦创业办起了乡镇企业,日子才一年年好起来。对于贫穷有着刻骨铭心感受的姜达敖,脱贫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扶贫济困,回报社会。他常说:“人要懂得感恩。假如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我姜达敖的今天!社会给了我机遇,我理当回报社会。”

1991年冬天,姜达敖了解到高塍镇上一些老党员丧失了劳动力,生活难以自理;供销社改制后,一些老职工生活十分困难。这些人,有的为缔造和保卫共和国流过血汗,有的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过青春,有的为家乡的繁荣辛苦了一辈子。姜达敖便与妻子商议,每年冬天,从个人积蓄中拿出2万元,由镇党委分赠各支部,补助生活困难的老党员;每年夏天,出资1万元,补助镇上28位生活困难的老居民;每年“七一”,出资1万元,分赠给各村的老同志……这几年冬天,高塍镇上穿皮大衣的人特别多,有老干部、老党员、老居民,也有值班民警、贫困孤老,这是姜达敖为给他们抵御风寒先后出资23万元特意定做的,共有750件,这些颜色、款式相同的皮大衣,成了高塍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996年,他从电视上看到全国总工会春节前到本溪钢铁厂给下岗工人送温暖的消息,便号召所在企业职工过春节时每天饭桌上少上一道菜、少抽几根烟,省下钱来资助本溪钢铁厂的下岗工人,并带头捐出2600元积蓄,在他的倡导下,全厂共捐款2万多元。2001年,宜兴陶瓷工业不景气,姜达敖拿出一年的工资6万元交由宜兴市社保局发给下岗职工,成为当年宜兴最大的一笔捐款。

2002年初夏,姜达敖在西北一家污水处理厂办事时听说,附近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有些贫困学生,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杂粮面锅盔,一个锅盔要吃好几个月……他心里酸酸的,立即与该校领导联系,资助了13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每人每年1000元,直到毕业。来自陕西渭南的女生雷婉宁,此时因家中遭灾已含泪递交了退学申请,捧着1000元助学金,她热泪盈眶地对姜达敖说:“如果没有您的资助,我只能怀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学校……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除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的13名特困生,还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18名优秀特困生也拿到了他每人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转眼四五年过去,这两所大学的受助生大部分已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进了大使馆,有的当了大学教师,有的被英国路透社、香港汇丰银行录用……看到受助学生一个个成为栋梁之材,老姜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为了回报社会,姜达敖和妻子发起设立了“华都爱心基金会”,全家人带头捐款,在他们的感召下,全厂干部工人,多的千儿八百,少的二三十元,聚沙成塔,筹集到近8万元。为父亲的精神所感动,儿子姜祝铭还把自己经营的乒乓球俱乐部比赛门票等收入23万元,分别捐给了吉林省的孤儿学校、前郭县的12名蒙族小学生和回戈海渤乡的50名贫苦老牧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姜达敖有着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在国内慈善捐款的排行榜上,捐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不乏其人,与他们比起来,姜达敖16年捐赠的150万元似乎并不起眼,然而,这150万元却几乎是老姜近20年来收入的全部。要知道,他每年的工资、奖金外加子女的孝敬,直到近年也才刚刚有12万元左右。姜达敖把钱都用在了资助贫困群众上,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脚上经常是一双旧布鞋,手机用了三四年磨得看不出颜色也舍不得换,午饭常常只是一碗面,喝的是几元钱一瓶的白酒……可他对粗茶淡饭甘之如饴,他常说:“人生在世,白天三顿饭,夜里一张床足矣,省下的钱能资助更多的人,虽苦犹甜。”他六十寿辰和结婚35周年纪念时,子女和亲戚送来了近3万元贺礼,他把这些钱送到了高塍敬老院、慈善部门和镇政府。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他还常向家人伸手求援。

有人看到姜达敖出手这么大方,感到不可理解,说:“白痴,钱又不咬你,何必白送给别人用!”有人认为:“想出名吧,花钱捞政治资本?”也有好心人劝他:“悠着点,钞票捐光了,万一政策有变,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对于闲言碎语,他不屑一顾;对于好心的劝告,他一笑置之。他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党给我脱贫致富,作为一名老党员,为党分忧,为民解困,我责无旁贷。”“150万,固然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如果用在众多急需帮助的人身上,也许就能改变成百上千人的命运。只要我活着,就要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他还写下“打油诗”明志:“助学敬老十六载,春风化雨桃李开。只要能暖寒士心,哪管世人笑我呆!”

姜达敖今年66岁,18年艰苦繁重的搬运工生活,加上后来因脑部肿瘤动过两次手术留下的后遗症,使他常感到体力不支,特别是遇到阴天下雨,更是头皮发麻,两腿强直,上楼梯只能扶着栏杆一步步往上挪……但他还没有退休,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他还在坚持“打工”。今年8月到吉林资助孤儿学校返回时,他在飞机上突发眩晕症,天旋地转之际,他想:“完了,我这一‘走’,那些受助生怎么办?”他把存折的密码告诉同行的电视台记者张宏才,要其帮助自己完成资助。在死亡面前,这位老人想到的不是给家人子女留下什么遗产嘱咐,而是惦念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牢记着自己心中的承诺。

姜达敖对生死看得很淡,最担心的是自己哪天倒下不起,“爱心接力棒”能否代代相传。姜达敖深知,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衷心地期盼能有更多人加入到播撒爱心的行列。为此,姜达敖让自己资助的特困大学生跟高塍镇32名中小学特困生、北京希望工程的10名中小学生结对,开展“结对手拉手,爱心代代传”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们苦学成才、回报社会。于是,这些天南海北的贫困学子走到一起,开始了“爱心接力”。受助学生、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部学生会主席张铎对资助自己的“姜伯伯”庄严承诺:“是您的关爱改变了我们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命运,我们一定会象您一样,关爱和资助有困难的人!”张铎在大学时就把自己勤工俭学的收入资助与他结对的小朋友,到西北支教后又用微薄的薪水资助班上的特困生,一些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也努力资助结对的中小学特困生。姜达敖用他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使爱心的种子在越来越多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正富所说的那样,他不仅用爱心为他人撑起一方希望的天空,而且用爱心塑造了更多的爱心!
延展资料

【广

详情】

相关内容

问答
贴吧
评价
 发布者简介

【广告

详情】

欧亚华都数据页

【广

详情】

书记数据页

【广

情】

有偿反馈 , 有奖互动!

注册成会员,发布赚现钱

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见,建议,投诉,咨询,表达…

无需注册(会员请登录 提问 点评 发帖 图片

主题:

描述:

验证码:

【广告

详情】

【广告

详情】

您可能还需要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