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保留原级别,并具有法人资格。

  截止2019 年底,云南天文台拥有各类人员 321 人,其中在编职工234人、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含正高级工程师) 43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 76 人。在学博士研究生 71人、硕士研究生 67人,在站博士后3人。

  云南天文台的定位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丽江观测站和抚仙湖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云南天文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一台两站(台本部、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和丽江天文观测站)。设13个研究团组: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恒星物理研究团组、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组、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团组、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系外行星研究团组、射电天文与VLBI研究团组、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研究团组、天文技术实验室、应用天文研究组、选址与日冕观测组、自由探索组。

  云南天文台现有天文观测设备20余台,主要有:2006年从英国引进的2.4米光学望远镜一台(丽江天文观测站);用于承担探月工程地面数据接收任务的国产40米射电望远镜一台(台本部);2015年建成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抚仙湖太阳观测站,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上世纪80年代由德国引进的1米光学望远镜一台,1.2米国产地平式光学望远镜一台等,这些观测设备的高效运行为天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尤其是2.4米望远镜和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在财政部组织的运行评估中双双名列前茅。

  近年,云南天文台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特殊贡献奖(云南省最高科技奖励)1项、月球探测工程特殊贡献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07年,黄润乾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云南省最高科学奖励)。2014年2月,由韩占文、陈雪飞、孟祥存、王博等完成的成果“大样本恒星演化与特殊恒星的形成”荣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刘忠等人完成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研制及其在太阳观测中的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韩占文荣获2016年度何梁何利奖科技进步奖天文学奖。2018年,云南天文台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意大利之后,第四个实现月球激光测距的国家。2007年至2018年,云南天文台在SCI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554篇。

  另外,云南天文台与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美国国立天文台、德国马普学会、日本国立天文台、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国内外著名天文研究机构,在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望远镜及其终端设备研制、天文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台”)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5月20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台是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依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创新2020”组织实施方案,紫台发展定位是:面向天文学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构建完整的天文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建设我国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天文研究中心。紫台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紫台进入国际天文研究机构的先进行列,成为满足国家特定需求的核心机构之一。近期努力建成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以暗物质粒子探测为核心的空间天文探测研究基地;以太赫兹探测技术为支撑,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的南极天文研究基地;以人造天体动力学和探测技术为支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空间目标和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以近地天体探测研究为基础,面向深空探测的行星科学研究中心。

  紫台“十三五”规划明确了4个重大突破的战略核心方向和5个重点培育的前瞻性方向。4个重大突破分别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与科学研究;中国南极天文台建设;空间碎片监测研究系统建设;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载荷研制与科学应用系统建设。5个培育方向分别是:高能天体物理、太阳物理与空间天文探测技术;宇宙中的恒星形成研究与太赫兹技术;人造天体轨道动力学与探测方法;行星科学与历书天文、深空探测;观测宇宙学与星系形成。

  紫台设4个研究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每个研究部由若干研究团组、实验室和观测基地组成。其中,设5个实验室: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实验室、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天文射电望远镜技术实验室、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实验室;设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南京紫金山科研科普园区、青海观测站、盱眙天文观测站、赣榆太阳活动观测站、洪河天文观测站、姚安天文观测站和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站。紫台还与多所大学、科研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紫台运行13.7米毫米波望远镜、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多台套设备组成的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网、Hα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等地面观测设备。紫台牵头成功研制并运行我国首颗天文科学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目前正在牵头研制“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计划于2022年发射。

  紫台建设并运行(含联合)射电天文、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暗物质与空间天文、行星科学等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极天文中心(筹)两个非法人单元的挂靠单位。

  截至2019年底,紫台共有在职职工337人。其中科技人员200人、科技支撑人员9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4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优青8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60人次;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20人;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14人,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

  紫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1个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和控制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2个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3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紫台自2016年起与中国科技大学通过科教融合机制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截止2018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201人(其中硕士生87人、博士生114人)、在站博士后13人。2014年到2018年间,紫台共有8位研究生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位研究生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6位研究生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13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导师奖。

  紫台是我国开展天文科学普及的重点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总部及观测站为依托,分别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科研科普园区、青岛观象台、盱眙铁山寺风景区、青海省德令哈市、云南省姚安县(筹建中)等地建设(或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5个重点天文科普基地为骨干,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每年共接待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约20万人次。南京紫金山科研科普园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中国首批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紫台是中国天文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天文学报》(双月刊)和英文刊《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紫台弘扬“团结协作,拼搏奉献,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人卫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勤奋开拓”的发展理念和文化氛围(台训),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简称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目前上海天文台包括徐家汇园区和佘山科技园区两个部分,徐家汇为总部。天文观测台站位于上海松江佘山地区。 

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物理以及行星科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在应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台在国家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天文台设有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天体物理研究室、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时间频率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部门。拥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观测台站(已建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国际VLBI网数据处理中心、1.56米口径光学望远镜、60厘米口径卫星激光测距望远镜、全球定位系统等多项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和国际一流的观测基地和资料分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的7个台站之一。上海天文台是中国VLBI网和中国激光测距网的负责单位。 

  上海天文台现有工作人员37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杰青”获得者3人。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生培养点,在学硕士生71人、博士生103人、在站博士后17人。

上海天文台将在天文学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做出更具有国际显示度的工作,在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由原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观测站(现新疆天文台--于2011年正式更名)、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和国家授时中心(原陕西天文台)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原北京天文台总部,在河北省兴隆县建有观测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直径2.16米(85英寸)的光学望远镜。国台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FAST、LAMOST以及探月工程等。总部设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在太阳物理方面颇有建树。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依托在国家天文台。

学术交流

国家天文台与欧美日韩等多国天文研究机构签有各类合作协议20余项,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经常性人员互访,并联合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国家天文台被认定为中国科学院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学金学者培训基地。2001-2007年,国家天文台总部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访问合作共1364人次,接待来访的国外科学家1137人次。

交流合作

与欧美多国以及日本、阿根廷、埃及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等天文机构签订有20余项各类双边合作协议,有经常性人员互访,每年举办数次国际学术会议。

申请专利情况

国家天文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有:大型天文望远镜中力促动器的电控系统,大型天文望远镜镜面位移控制系统,天体射电测量天文定位方法,一种主动压力抛光光学磨镜设备的压力控制器,高精度大口径天文望远镜薄镜面磨制的主动支撑控制装置,天文望远镜主动光学主动支撑的电控系统,三维调节机构,采用主动压力抛光盘磨制非球面光学镜面的方法。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