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我院前身是1958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党的一大代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李达同志时任所长。1961年3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归属湖北省委领导。“文革”期间,研究所于1970年撤销。1978年6月,成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由省委书记、省长许道琦兼任。
    现设有11个研究所、2个科辅单位、7个职能处室。现有在编人员234人,离退休人员156人。在职人员中,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其中:研究员24人,副研究员42人,中级职称52人;博士66人,硕士6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62%,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66%,45岁以下中青年占全院职工总数57%。拥有首届“荆楚社科名家”1人,中组部直接联系的专家1人,科技部特聘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首届“五个一批”人才1人,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5人。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我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院方针和发展理念。在办院方针上,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改革兴院、制度治院、开放办院“五院齐抓”;在职能定位上,确立专门智库、理论阵地、学术殿堂、人才基地“四位一体”;在发展目标上,努力建设成为“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地方社科院智库,争创国家高端智库。

1978年建院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科研成果。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29项、省软科学基金项目39项,出版著作850部,发表文章共计1642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达196项。《江汉论坛》连续两届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刊”,学术论文转载率一直稳居全国前10名,并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出版政府奖,2012年被国家社科基金办列为全国首批资助的100种学术期刊。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有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七个硕士点,共为社会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

  努力打造服务决策的荆楚品牌。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中,每一时期,我院都做出过一些贡献。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发展商品经济问题;80年代后期提出了湖北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了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发展建议;90年代后期,对湖北农村改革与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湖北精神问题提出了不少参考意见。新世纪以来,相继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省域经济中心“一主两副”、“两圈两带”、“中三角”等战略建议,开展了“两型”社会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有关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等研究成果,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近年来,我院专家学者关于长江经济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基层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累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达33次。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我院被列为全国166家核心智库之一,在地方社科院系统中排名前4位。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我院在地方社科院“系统影响力”中排名前6位。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我院成立于1960年,设有16个专业研究所,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全省唯一的省属农业科研单位。职工106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在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97人。建有77个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我院成立于1960年,设有16个专业研究所,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全省唯一的省属农业科研单位。职工106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在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97人。建有77个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全院在作物品种选育、畜牧及畜禽饲料、生物农药、植物保护、水稻转基因技术、生态农业、动物病害防治、设施农业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科技力量。水稻、果树、茶树、食用菌等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畜禽疫苗、水产动物免疫技术、农业微生物、植物病虫防治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1978年至今,取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成果50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165项,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良品种和先进的配套种养技术。全省水稻新品种的50%,茶叶、双孢蘑菇、绣球菌、枇杷新品种的90%由我院选育。选育的白羽半番鸭良种占华东地区养殖量的30%以上。选育的水稻新品种累计在省内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150多亿公斤。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院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向科学进军”中发挥了先导和主力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打开与西方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开放实验室,率先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联想集团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凝练科技创新目标,调整重大科技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备了引领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在新时期新阶段,作为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深渊科考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寒武纪人工智能处理器,在我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煤制烯烃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我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我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我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首次实现体细胞克隆猴,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中国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三重简并费米子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从暗物质卫星“悟空”发射成功,到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遨游太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中国科学院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建院以来,先后由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卢嘉锡(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路甬祥(1997~2011)和白春礼(2011至今)担任院长,他们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全国先后有1300余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程开甲、于敏、赵忠贤、刘永坦、曾庆存,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苏步青、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庄长恭、曾昭抡、张钰哲、竺可桢、贝时璋、童第周、冯德培、钱伟长、李薰、周仁等,还有冯康、王应睐、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以及南仁东、王逸平等“时代楷模”。中国科学院立足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7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同时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建制向国防部门、工业部门、行业、地方、大学等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国科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广大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科技咨询和评议,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宏观决策,充分发挥了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全国科学家制定国家十二年远景规划,提出实施“863”计划、建立科学基金制度、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立中国工程院、发展我国先进核能、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建议。中国科学院构建了学部与实体有机结合的战略研究体系,持续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思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系统科学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引领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确立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以及“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创新贡献,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跨越”的指导思想,前瞻谋划,系统设计,积极思变,主动改革,以点带面,蹄疾步稳,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

  着眼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率先行动”计划将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即建党100年时,高质量完成“创新2020”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骨干引领作用。

  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在新中国成立100年,也是中科院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1979年成立的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为省政府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正厅级,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是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新型高端智库、‘浙学’研究高地”功能定位,立足浙江、研究浙江、服务浙江;坚持“改革活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的办院思路,坚持“贴近决策、贴近热点、贴近学术前沿”的科研理念,坚持“强化应用研究、突出对策研究、重视基础研究”的科研方针,坚持培育和弘扬“崇尚真理、勤学善思、鼓励创新、和谐包容、奋发有为”的良好院风,积极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努力改进科研组织方式,不断探索应用对策研究的新领域、新途径,在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现设有经济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文化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智库建设和舆情研究中心九个研究部门和副厅级建制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设有《浙江学刊》、《观察与思考》编辑部和图书馆,办公室、人事部、科研管理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等职能部门。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着眼于明晰功能,强化学科聚焦整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历史人文和浙学研究院,形成了“三院一办(省地方志办公室)”科研组织管理新格局。目前,浙江省社科院拥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省浙学研究中心,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浙江)方志研究中心和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公法与公共政策研究团队和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创新研究团队、“地方法治与法治浙江建设研究”创新团队等理论研究平台。2018年,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成功入选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先后打造了《智库报告》《浙江蓝皮书》等成果宣传报送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底,浙江省社科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文化名家“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名;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人,第一层次培养人员2人,第二层次培养人员8人,第三层次培养人员12人;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5人;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浙江历史文化、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法治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2017年11月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我院作为地方省级社科院综合智库入选核心智库榜单和“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

  展望未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将充分聚焦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紧紧围绕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坚持创新驱动、管理赋能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服务中心、服务决策和服务发展的责任担当,进一步优化科研布局,进一步完善科研保障,深入推进省级高端智库建设,以扎实的工作业绩和一流的学术成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贡献社科力量。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决策研究为主导、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决策研究为主导、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根据省委编办相关文件核定,我院内设机构20个,直属机构2个;财政补助一类事业编制294名。目前,财政补助一类事业在编在职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4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1人(研究员48人、副研究员53人)。目前,郭跃文同志任党组书记,章扬定、赵细康、向晓梅、丁晋清同志任党组成员、副院长。
  广东社会科学院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筚路蓝缕、砥砺前行(1958-1980);春回大地、蓬勃发展(1980-1998);转型改制、勇于创新(1998-2012);矢志探索、再创辉煌(2012—现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58年9月28日正式成立,著名哲学家杜国庠任所长,经济学家孙孺任副所长。1962年1月,改名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68年机构撤销,研究工作中断。1972年恢复设置,更名为广东省理论研究室。1973年恢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1980年7月20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更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陈越平任院长,廖建祥任党组书记、副院长,王致远、赵冬垠任党组副书记兼副院长,何幼琦、卓炯、金应熙任党组成员、副院长,林仲任顾问。同年10月,陈枫任党组成员兼秘书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之初,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此,我院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主动开展对经济特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孙孺、王致远、曾牧野、许隆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特区研究,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对引导特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院改革发展和科研工作初见成效,建立了院长负责制和所长负责制,在国内理论界、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自已的科研优势与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院在科研方向上开始战略转型。
  第一次战略转型。1998年,我院在全国率先“转型改制”,明确以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为己任,注重以“贴近实践、贴近决策、贴近社会”为特色的发展定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着力提高理论创新和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次战略转型。2012年,我院开始探索从策略型智库向战略型智库转型,明确与大学、省委研究室、省发展研究中心的定位有所区别,旨在围绕国家和广东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和系统决策方案,努力构建具有学术影响力、決策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新型高端智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及广东省委的相关部署要求,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建设国家高端新型智库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资源整合方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全面加强规划引导和科研管理,加大正向激励与扶持力度,促进科研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后,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理论创新及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底,经中共中央批准,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是全国首批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之一,中心办公室设在我院。2018年,在权威机构的智库影响力排名中,我院在“地方社科院系统影响力”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议题最具有影响力智库排名中位列第一。

建院60多年来,我院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繁荣发展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长期发展,现拥有4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话语权的优长学科,炼就了杜国庠、卓炯、章沛、张磊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共取得各类研究成果21190多项,出版著作1130余部,完成国家规划课题48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8项。有6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成果奖7项,省部级成果奖56项。进入新世纪以来,共完成院级以上课题约1600项,其中省领导交办课题650多项,37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并以多种形式被相关部门采用。张磊、梁桂全、王珺、李庆新同志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隶属于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1986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7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党的重大理论研究阐释、首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需求、推动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重要领域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文化传播、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国际交往等智库功能,更好服务于国家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需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秉承“决策智囊、学术高地、社会智库”的办院定位,扎实推进“北京社科”新型高端智库建设,致力于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重要高地,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的重要平台,首都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窗口,努力建成具有首都特色、首都风格、首都气派的综合性智库。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现有内设机构29个,其中包括14个研究所(中心)、4个直属机构和11个职能处室;6个市级智库基地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2020年6月,共有在职人员242人,离退休199人;科研人员17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39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7%;高级职称人员104人,其中研究员35人,副研究员69人。先后有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2人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3人入选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人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荣誉称号。

  建院以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完成学术专著一千余部,论文一万余篇,研究报告千余份以及大量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北京通史》(十卷本)获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古今官德研究》(四卷本)获评2012年全国优秀廉政文化出版物。1987年至今共15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4项、二等奖12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在建设“北京社科”新型高端智库的进程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融合。2018年以来,完成各级科研立项845项,承接横向课题98项,公开出版著作126部,发表论文1500余篇,发表“三报一刊”重头理论文章35篇,完成研究报告260篇,提交舆情报告643篇,72项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领导批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6月,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龙头”, 内设15个科研所(含中心),1个研究生学院和7个职能部门,下设5个分院和12个分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有《社会科学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华文化论坛》和《中国西部》;主办的内部刊物有《现代人才》和《四川社科报》。主管的公开刊物有《经理日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内设15个研究所、1个研究生学院,10个科研管理服务部门,下设17个分院(所)。截止2015年3月底,共有员工1100多人,其中:财政拨款职工717人(其中:在职职工450人,离、退休职工26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72人。在职职工的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级职称62人,副高级职称1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6人;博士115人。主办主管的公开刊物是“七刊两报”(即《社会科学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中华文化论坛》、《中国西部》和《当代县域经济》,《企业家日报》和《四川民族教育报》);承办的网站三个(即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四川社会科学在线,院网——天府智库,英文网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资源丰厚,具有藏书72万册,中外期刊2000余种。 拥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优长学科;有5个一级学科和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学位联合授权点,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工作,加快建设“坚强理论阵地、高端决策智库、一流学术殿堂、重要科普基地”,加强重点学科和优长学科的培育建设;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注重加快科研转型和推进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加大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帮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出的科研成果、举办的研究生教育、主办的社科期刊,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等重要发展指标,都名列前茅,综合科研实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仅次于上海社科院。

201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28件(次);其中:获得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和省长魏宏同志重要批示35件(次)。全年出版专著39册,发表论文 607篇。全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3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在全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我院共获得各类奖项35项(不含参与外单位的研究成果);其中:荣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3项。

201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忠诚、创新、开放、和谐”的办院方针,在新常态下,加快组织实施科研创新工程,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建设天府智库,为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进依法治省,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科学学、情报学和管理学 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有较大发展。现已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优长学科和重点学科, 如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民商法学与经济法学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党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农村经济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四川地方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康藏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九届四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优势学科,推出精品成果,建设优秀团队,营造优良环境;加快提升为决策服务、为社会服务和为民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把握社科研究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为加快科研转型开创及探寻一条新的道路,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起到“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要工作目标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阵地作用,加快科研转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智力支持,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学术观点不断产生、创新型科研成果不断推出、创新型学术气氛基本形成和创新型科研人才不断涌现的国内外著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