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平安区政府大数据

海东市平安区地处甘青要道,湟水之滨,东西23公里,南北33.6公里,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2300米之间,年均气温0.3—6.8,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之间。全区辖3镇5乡,1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2.748万,共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29.4%。全区共有耕地总面积30.45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3.7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0.8万亩,2010年首次发现60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被誉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

平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平安地区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自古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500-50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平安汉称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继两汉时汉人开始迁入平安地区后,魏、晋与隋唐时,先后又有鲜卑、吐蕃等族迁入。元明时期,回族徙居,境内逐步形成以汉、回、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1979年5月正式建县,2015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安县建立平安区。4月,海东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平安撤县设区工作,7月,区“四大班子”正式挂牌成立。

平安山水形胜,人文荟萃。平安区境内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古迹旅游资源,有着国家AAA级峡群林区的天然秀美,也有洪水泉高地的开阔壮丽;有祁家川裸岩丹霞风貌的奇特壮观,也有冰岭山药水泉的神奇迷人;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落发的古柏之香,也有堪称西北一绝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杰作的洪水泉清真寺;有丝绸古驿道的远古传说,也有空港新城的崭新画卷……

平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平安是海东交通运输业中心,东部交通枢纽,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南绕城高速、109国道和民小公路东西贯穿全区,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大湟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主城区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距西宁曹家堡机场8公里,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曹家堡机场已属于大中型机场,利于集聚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成为平安区城市发展的引擎,提升平安区在西宁都市圈、海东城市群的区域服务职能,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空港经济充满发展机遇。平安位于国家规划中的兰西经济区的中心,未来可与兰州、西宁融合发展。在我省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中,在“一核一带”空间布局上占有重要地位,且位于省会西宁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

平安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平安气候温和适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沟岔水系无污染,且水源充沛,全年平均日照28644小时,日均7.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为90—220天,作物生长期为110—250天,年降水量在300至400毫米之间,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对发展设施农业,特别对川水地区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油菜、菌类、马铃薯制种等)、在浅脑山地区发展草业,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拥有丰富、高品位、高工业开采价值的物产资源,主要包括元石山铁镍矿、三十里铺钙芒硝矿、天重峡金矿、石膏矿等已探明的18种矿产。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东部已探明的800余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中,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就占到600多平方公里,享有“高原硒都”、“古驿平安”的美誉。2015年先后荣获了“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头衔和“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美誉,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地理标识“河湟硒谷”,为富硒产业发展打响了品牌。2016年,《平安区富硒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成功举办首届高原硒都富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全区富硒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重大的战略机遇、独特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平安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平安建县以来,走过了40年辉煌的历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务实奋进、艰苦奋斗,在继承中改革创新,在变化中审视县情,在实践中完善思路,在发展中谋求突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区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6%、9.3%。

当前,平安正处在厚积薄发、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省委“131”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顺势而为,乘势突破,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决贯彻新理念,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富硒产业、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三大重点,不断创造生态美好、特色鲜明、持续发展、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努力将平安打造成青海东部交通枢扭、新型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海东经济中心和古驿文化凸现的现代化园林空港城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乐都区政府大数据

乐都区是海东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下游,区域介于东经102°09' —102°47',北纬36°16'—36°40'之间,东与民和县相接,西与平安区相邻,南与化隆县接壤,北与互助县毗连,东西最宽64千米,南北最长76千米,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区海拔在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全区辖碾伯、高庙、洪水、雨润、寿乐、瞿昙、高店7镇和马厂、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共和、达拉、蒲台、中坝、峰堆、城台、下营12乡,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先后设碾北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撤销乐都县设立乐都区,海东市行政中心设在乐都区。

乐都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畅通便捷。城区西距省会西宁市63千米,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35千米,东距兰州市168千米,兰新高铁、兰青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区。 

乐都区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全区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并盛产苹果、大樱桃、软儿梨、桃、杏、核桃、葡萄。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乐都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截至2019年,有瞿昙寺、柳湾、明长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有旅游景区(点)90余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10处,星级宾馆6家,旅行社14家,乡村旅游接待点136家,从业人员6800余人,旅游人数238.34万人次,旅游收入7.32亿元。其中,距城区20千米的瞿昙寺,是西北地区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廷式建筑群。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一颗明珠,名扬国内外。汉“三老赵椽碑”、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杨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乐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年间,由庙会而衍生的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七里店“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演绎而成,是本地区久负胜名的民间艺术瑰宝。“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充分表达了群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以“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全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建设得到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得到不断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截至2019年末,全区有户籍人口90651户287526人。其中,男147222人、女140304人,城镇人口112397人、乡村人口175129人,共有汉、藏、蒙、回、土等9个民族。

全区区域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6亿元,同口径增长13.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6元,同比增长8.9%。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海东市政府大数据

中国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前沿,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就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青海省海东市。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5.9‵~`37°05‵之间。海东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海东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称。海东市现辖两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019年总人口172.6万,汉族和藏、蒙、回、土、撒拉等18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海东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设在乐都区。海东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研究,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存781处,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346处,辛店文化遗存85处,卡约文化遗存908处。海东市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传说西羌的祖先三苗,帝舜时因战败被迁移到三危河关西南地区,后来就居留在赐支河岸。“赐支河滨”包括今天的海东地区。据载,战国秦厉公时(公元前476-443年),有一位名叫无戈爱剑的秦国奴隶,逃脱后辗转来到河湟地区,教授先进农牧技术,成为当地羌人的首领。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今平安县)、破羌(今乐都区)、允吾(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版图。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鲜卑人秃发乌孤于乐都建国,称南凉。唐开元年二年(公元714年)唐设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今乐都)统领鄯、秦、河、滑、兰、临、武、洮、岷、廓、叠、宕汉州,成为西域政治中心。唐高宗龙朔时,吐蕃军北上青海,灭唐朝蕃属吐谷浑,海东地区遂成为唐蕃政治军事斗争的前沿。北宋为唃厮啰宗哥政权辖,并建宗哥城(今平安)。元代,海东大部属于甘肃行省西宁州。循化等地则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自中亚的撒拉族先民定居于循化地区。明代,青海东部地区无地方行政建置,而是由军事卫所代行辖治之责。大批汉族官兵及其家眷移戍河湟地区,并开展大规模的屯田生产,以屯养兵。明王朝还在卫所中委用土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为世袭士官,实行土汉参治,形成土司统治制度。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为西宁府,属于甘肃省。西宁府设下西宁、碾伯两县和大通卫。今海东地区分属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自宋元以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逐渐在海东地区盛行。化隆县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乐都瞿昙寺、民和弘化寺、互助佑宁寺、循化街子大寺、平安洪水清真寺等都是海东地区由影响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重要寺院。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次年改巴燕县为化隆县,改碾伯县为乐都县,1913年设循化县;1930年建互助县、民和县,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9月1日至4日,解放大军分别从民和、循化县进军青海,5日抵达西宁,沿途的乐都、化隆得以解放,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自此海东各族人民获得新生,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79年3月,中共海东 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成立,驻平安县平安镇。1999年12月,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的批复》发布,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平安区,现已形成一市两区四县的行政区划格局。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大通县政府大数据

大通县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海拔2280—4622米,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截止2019年12月,总人口46.83万人。

大通历史文化悠久

长宁镇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距今已有5000年 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原物已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境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通皮影、老爷山花儿会、刺绣、农民画等文化品牌享誉省内外,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充分印证了大通同样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8年和2011年,我县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通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的建成通车,大通至克图高速公路、新规划国道线(城关至西宁)、西宁市外环快速绕城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使我县与区外连接更加畅通、快捷、高效,同时,申报综合保税区也必将改变大通对外开放的区位条件,我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大通生态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全省之首,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7亿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境内有老爷山国家4A级旅游区、察汗河国家3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娘娘山风景区,被第三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组委会评为“2012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境内已探明矿藏30多种,矿产地107处,其中探明有储量资源的矿产为10种,产地30处。储量较大的有煤,储量约1.4亿吨,玻璃用石英岩储量居全国第一,玄武岩保有储量位居全国第三,水泥用石灰岩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一。金属矿床有14处,非金属矿产计15种。

大通发展环境优越

全县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56万人,201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全年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6%;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43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78元,增长10.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增长6.9%。

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和西宁市委、市政府对大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市委“12315”总目标,全力攻坚县委“13415”总体部署,奋力加快“幸福大通”建设,争当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排头兵,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湟中区政府大数据

自然地理

 湟中区位于青海省东部,为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凉温半干旱地区,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脉绵亘西南。境内沟谷错纵、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势南、西、北高而东南略低,湟水由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大南川、西纳川、云谷川等十四条河流呈扇形从南、西、北三面山区汇集湟水。
 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县境西、南、北三面环围西宁市,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海拔2225—4488米,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509.8毫米,年蒸发量900—1000毫米,平均无霜期170天,日照时数2453小时。青藏铁路、109国道、西湟一级公路、西久公路穿境而过,西塔高速公路直达县城,22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 经济情况

   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1亿元、增长15%;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6.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7亿元、增长6.7%;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6元、增长9.2%。

● 人口资源

   截止2019年初,全县常住人口46.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2万人,是全省农业大区、人口大区。有回、藏、土、蒙等13个少数民族。

●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403.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8万亩,园地449.3亩,林业用地42.22万亩,牧草地144.8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9.57万亩(农村居民点13.93万亩),交通用地2.12万亩,水域面积4.64万亩,未利用土地74.77万亩。(依据1990年全区第一次土地分类调查数据)

● 矿产资源

    区境内主要有丹麻彩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矿泉水、砂石、粘土、地热、花岗岩、三岔(金、铜、镍)等10多种矿产资源。探明石灰石储量1.22亿吨,其中门旦峡矿区9888.32万吨,上峡门矿区2281.73万吨;白云岩储量1982.3万吨,其中,门旦峡矿区储量1482.3万吨,小石门矿区储量500万吨;硅石储量841.22万吨;升平镁质粘土矿2893.75万吨;甘河滩矿区红粘土岩储量837.37万吨。

● 水利资源

    全区共有河流15条,除群加河道直接汇入黄河外,其余均属湟水河水系。水资源总量7.334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9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6.3%。
  工程蓄水能力4680万立方米,调蓄能力不到可利用水资源的20%。全区年总用水量1.6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328.8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2189.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0691万立方米(包括生态用水和林业用水),农村人畜饮水1080.73万立方米。
 全区现有各类水利工程600余项,建筑39640座,其中9个万亩灌区有干、支渠174条、1203公里,斗、毛渠406条772.9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县干渠初砌里程296.88公里,占干渠总里程的75%;支斗渠衬砌里程272公里,占支斗渠总里程的23%。蓄水工程主要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7座、涝池138座,总库容6885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实灌面积25.8万亩。截止2006年底,共解决了205个行政村、29.8万人、3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 森林资源

 全区林地面积135820.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0.3%。其中,有林地13949.5公顷,疏林地464.3 公顷,灌木林地75401.9公顷,未成林地15795.9公顷,苗圃地87.9公顷,无立木林地3419.1公顷,宜林地5731.7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0.3%、0.4%、55.5%、11.6%、0.1%、2.5%、4.2%;生态公益林总面积135716.2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99.9%;商品林104.2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0.01%。活立木总蓄积量3341672.5立方米,林业总蓄积1160806.9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3.1%,林木绿化率为38.6%。
 林区内分布有云杉、桦树、落叶松、青杨、沙棘、柠条、金露梅、银露梅等14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柴胡、红景天等20多种药用植物)和白唇鹿、马鹿、马麝、猞猁、赤狐、兰马鸡、雪鸡、荒漠猫等2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2万亩、模拟飞播造林4.7万亩、封山育林25.5万亩,新育苗0.9万亩,义务植树790万株,农田林网185万株,四旁植树685万株。2007年完成人工造林2.11万亩,封山育林18000亩,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管护面积62.12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农田林网及“四旁”更新植树106万株,幼林抚育11万亩、育苗1240亩、采种2.8万公斤、森林病虫鼠害防治17.1万亩;实施了城区、塔尔寺景区及周边绿化工程;对玉拉、双寨、韦家庄、小寨、班仲营5个新农村和上新庄、李家山、多巴等3个重点乡镇所在地进行了重点绿化。

● 旅游资源

    湟中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交通便利。雄浑博大的自然景观与奇异神秘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极负盛名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寺中心主建筑大金瓦殿金壁辉煌,与其它建筑构成一组汉藏艺术结合、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群;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独具特色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县境内有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大源南佛山、上新庄药水滩、鲁沙尔莲花湖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有以“卡约文化”、“西羌文化”为主的早期古人类文化遗址和被誉为“高原明珠”“世界冠军摇篮”的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主的人文景观。近年来,群加森林公园、南佛山度假中心等旅游景点已经开始逐步开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增长1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7亿元,增长25%。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城北区政府大数据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辖区面积137.7平方公里,辖大堡子、二十里铺两个镇,朝阳、小桥大街、马坊、火车西站四个街道办事处,有31个社区,38个行政村,人口32.4万。区内小酉山、大酉山、北山三山环抱,湟水河、北川河二水穿城,居“上风上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坐落区内,人才科研优势得天独厚。境内青藏铁路、宁大铁路、兰西高速贯穿城区、交通便利,朝阳物流园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构成全市最大的物流集散区。沈那遗址公园、北川河湿地公园、北山土楼观、5A级博物馆群彰显出北区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建设生态宜居区和“双创”聚集区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区级战略,充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物流覆盖优势、人才绝对优势、文化独特优势,把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将北区打造成了全省人文高教、创业创新、康养服务、生物医药发展的前沿阵地。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36亿元,增长5.1%;完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万元,增长7.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24.5%。北区业已成为全市的企业投资新沃土、创新创业主引擎和宜居宜游新高地。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