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夏河县政府大数据

夏河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积6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万亩,森林面积233.3万亩,草场面积753.9万亩,海拔在2200—4400米之间。气候属寒冷湿润型,年平均气温2.6℃,降水量516㎜,全年日照时间为2296小时。大夏河年均流量9.84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675平方千米。

夏河是甘肃省重点牧业县和牛羊产业大县,畜牧基础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调结构、减数量,保特色、优品种,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畜牧稳县”战略,人畜分离、舍饲养殖全面落实,娟姗牛冻精人工授配母牦牛养殖繁育技术趋于成熟,成为全州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典型范例。安多、雪顿等大型龙头企业落地运营,畜产品加工技术纯熟、品牌享誉全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2019年底各类牲畜存栏85.7个羊单位,肉、奶产量分别达1.4万吨、0.85万吨,预计完成畜牧业增加值5.7亿元。

夏河是全州文化旅游强县,文化旅游主导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县内有7大景区51处景点,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佛教文化独特,民俗风情浓郁,有藏传佛教寺庙25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的拉卜楞寺就座落在县城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还有辽阔的桑科草原、保存完好的汉代古城遗址“八角城”、神秘的白石崖溶洞、秀美的达尔宗圣湖、奇险的大夏河森林峡谷等自然风光和瞻佛节、插箭节、香浪节、娘奶节等民俗活动,开发前景极为广阔。打造了一批旅游专业村、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藏家乐,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2019年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4.2%。

特色种植业是夏河县的辅助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藏医藏药影响巨大,藏中药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25座藏传佛教寺庙都有传统藏医人才和制药技术,成熟应用于临床的藏药有洁白丸、八味沉香散、九味石灰华散等300多种,还自主研制出了痔疮散、乙肝宁等新药,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广阔前景。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委各项决策部署,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11355”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牢牢抓住教育文化这个根本,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三条底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文教兴县、旅游活县、畜牧稳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奋力推进绿色夏河、文化夏河、魅力夏河、和谐夏河、幸福夏河建设),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新进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展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提升,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甘南藏族州政府大数据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辖自治州,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国家确定的生态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截至2019年12月,全市辖1个市、7个县,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藏族占总人口的54.2%。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州毗邻。全州分为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农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有尕海、则岔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冶力关2个国家森林公园,桑科草原、黄河首曲、大峪沟等几十处自然景区;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传佛教寺院;有红军长征经历的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等十多处革命历史遗迹;有香浪节、晒佛节、采花节、花儿会等几十种民俗节庆活动。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视野》、《探险》杂志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等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等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东乡族自治县政府大数据

东乡族自治县是我国东乡族相对集中居住的民族自治县,也是“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深度贫困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辖8镇、16乡、215个行政村、14个社区、1893个社,总人口38.17万人(常住人口31.47万人),其中东乡族33.55万人、占87.9%。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78万亩(人均耕地仅为0.96亩),其中山旱地占87.3%,全县海拔1735—2664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535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437毫米。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严酷,全县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被称为“地球的肋骨”、“大山聚会的地方”。

历史文化悠久。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境内有丰富的马家窑、齐家、辛店、下王家等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存,尤其是下王家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乡县乃至临夏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林家遗址出土的铜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铸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出土的猴头骨化石,为国内唯一现存的“甘肃副长吻猴”头骨化石,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初期地理、气候和古动物的重要资料。那勒寺一带埋藏或出土的古动物化石群种类多、存量大,世所罕见,十分珍贵。

民俗风情浓郁。东乡文化景观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东乡手抓”享誉大江南北,“东乡平伙”分配方式体现了东乡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集体精神。油香、馓子、鸡尾宴、拉什哈等民族美食花样繁多,纯正独特。东乡民族史诗《米拉尕黑》、擀毡、钉匠等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河州花儿、说唱曲艺经久流传。

地理资源奇特。东乡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凸”字形,黄河、洮河、大夏河环县奔流,水利水电能源富集。唐汪大接杏、河滩桃梨、大红袍花椒、东乡洋芋等土特产在省内外享有盛誉。高峡平湖、民俗故居、杏园风光、丹霞地貌、化石遗址等各类旅游资源遍布,形成了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寻踪探秘等为主的旅游产业。

区位优势突出。位居连接兰州、临夏的交通要道,西距临夏州府15公里,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距离兰州中川机场2小时左右,兰临高速,折达、折红二级公路,兰郎公路,国道212、213线纵横交错,规划建设的兰合铁路、安临一级公路、兰永临高速、永广高速穿境而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7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13.27亿元,增长6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95亿元,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165元、5906元,同比分别增长7.1%、10%。

2020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10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同比下降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4亿元,同比下降1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出30.7亿元,同比增长3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132元、1874元,同比分别增长3.1%、6.8%。

依据国家扶贫标准,2013年全县核定贫困人口10.91万人、贫困发生率38.69%。2017年省上在我县确定深度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15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33个。经过不懈努力,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9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8万人、累计减贫9.6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69%下降到4.25%、下降34.44个百分点,贫困村退出114个。2020年,全县剩余2567户、1293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45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经县级自评、州级初审、省级验收核查、第三方评估检查和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贫困村退出率100%,符合国家规定的贫困县摘帽退出条件,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康乐县政府大数据

【地理位置】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于1940年建县。距省城兰州108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国道310线(临康和二级公路)和国道248线(康冶二级公路),省道311线、317线贯穿全境,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正在修建,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自北魏以来,境内先后设过蓝川、安乐、长乐、水池、党川等郡县。历史上分别隶属陇西、狄道、洮岷、河州等州县管辖。境内有丝绸南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横穿东西。

【行政区划】全县国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1628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新治街、城东、滨河、城北社区)。总人口30.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85%。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65%。有耕地63.63万亩,是国列、省列少数民族贫困县,也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经济指标】201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84亿元,同比增长5.6%;第一产业增加值5.72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43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23亿元,同比下降13.2%,第三产业增加值9.69亿元,同比增长6.3%。大口径财政收入20926万元,同比增长12.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32万元,同比增长22.83%,财政支出293204万元,同比增长12.92%。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同比增长3.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亿元,同比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4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同比增长10.1%。万元GDP能耗降低率2.1%。

【自然资源】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境内海拔1898—3908米,年均气温6.6度,年降雨量518毫米,无霜期141天,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全县有耕地63.63万亩,人均2.3亩。草场25.272万亩(可利用23.98万亩),林地26.34万亩,有松、柏、杨、柳、桦等200多个树种,活立木贮量32.67万立方米。全县群众素来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1975年被国家农林部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县”,1984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2016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境内河谷纵横,群峰迭翠,风光秀丽。白石暑雪、药水灵津、麻山雄关、亥姆晨烟、走龙飞瀑、悬崖古道、古木擎天、古殿雄阁、虎狼锁钺等十大自然景观汇萃了高原之粗犷、农区之田园、牧区之草畜、旅游山水之精华。已开发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药水峡森林公园、竹子沟、牡丹谷、西蜂窝寺、線家楼等13个旅游景区景点,其中3A级旅游景区1处(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集险、秀、美、奇、灵于一体,因形似莲花而驰名。

【传统文化】康乐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是貂蝉故里,胭脂赤兔马的产地。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古民族生产生活。全县有文物保护遗址13处(国家级1处,省级1处),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红军长征途经景古地区遗址——线家楼、石家楼,其中线家楼遗址已被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全省唯一一个以农耕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相传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三国时期关羽胯下的宝马良驹——胭脂赤兔马就来自康乐胭脂川。“莲花山花儿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乐县已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已建成莲花山花儿传习所,被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确定为艺术实践基地。传统的“六月六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了八方游客。

【特色产业】康乐县是全省20个牛羊大县和17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之一,是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县,甘肃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加工营销中心,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种苗补贴县、劳务示范县。2011年,全省林木种苗工作会议在康乐县召开。2013年8月,成功举办了全国肉牛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康乐首届牛业发展大会。近年来,康乐县按照“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肉牛、劳务、育苗、中药材产业为支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2019年底,全县共接待游客210.75万人(次),同比增长6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66%;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238个,其中:州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32家。规模养殖户6700户,畜禽饲养量达到158.7万头(只、羽),肉牛饲养量21.4万头,出栏8.16万头;羊饲养量49.5万只,出栏29.22万只,鸡饲养量89.9万只(羽),出栏73.6万只(羽);完成畜牧业产值3.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2.6亿元;输转农村劳动力6.51万人,创收13.07亿元;以云杉为主的育苗留床面积6万亩,“康乐云杉”以种植面积大、品种规格全、土球粘性好、成活率高的优势,已走出甘肃,销往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河北、陕西等省市,深得各地苗木采购商的信赖。全县共销售以云杉为主的各类苗木990万株,年销售综合收入达1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1万亩,产值达2.2亿元。电商事业顺利实现弯道超车,乡镇电商服务站和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全年线上销售额达3500余万元,消费扶贫总额达1837万元。

【县城规划建设】2019年,全面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布局,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县城二版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康乐县城三岔河片区、桑家片区、道家片区、东南片区、老城区等5项控制性详规,康乐县城道路与排水、给水、道路交通等12项专项规划,康乐县城城东新区修建性详规,逐步形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等层次分明的县域规划体系,为推进县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确保了县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按照“绿色、生态、山水、休闲、宜居”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旅游县城雏形基本形成。2019年共实施项目22个,投资9.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个,投资3.99亿元,新建项目11个,投资5.26亿元。

【脱贫攻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以精细精微精确“绣花”功夫,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40户97600人,贫困村89个。经过六年脱贫攻坚,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累计有19364户、94179人退出贫困。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775户342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3%,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和政县政府大数据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4乡,122个行政村,1438个社,共有5.5万户,总人口24.24万人,有汉、回、东乡等9个民族,耕地面积37.54万亩,人均耕地1.56亩,是全省58个贫困县之一。和政区位优势明显,康临高速横贯东西,距省城兰州市9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20公里。自然资源富饶,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5%,水能资源充沛,年均径流量达3.6亿立方米。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蚕豆、玉米、中药材等,特色林果啤特果闻名遐迩。古动物化石富集,已建成的和政古动物化石一、二、三号馆共收藏各类化石标本31000余件,分属3纲8目150个属种,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被誉为“古动物化石之乡”。旅游资源丰富,有松鸣岩、博物馆、法台山、万兽谷4处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南阳山等为代表的“宁河八景”享誉陇上,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松鸣岩花儿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和政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积极主动作为,奋力攻坚克难,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和政,一块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热土,山与水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站在新的起点上,和政将以更加开放、文明、包容的姿态,喜迎八方游客、诚邀各界朋友,探秘厚重深远的“古动物伊甸园”,游览玉凿天成的自然景观,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体验新奇别样的地方特色,共享青山绿水,共谋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广河县政府大数据

广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临定西市临洮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北靠东乡族自治县,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三区三州”贫困县之一。全县辖6镇3乡,102个村,1121个合作社,总人口2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2人。平均海拔1953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广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广河古称太子寺,曾为大夏县、羌县、定羌巡检司、太子寺城,1917年设宁定县,1961年更名为广河县。境内自然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与夏商过渡期典型文化——齐家文化的发祥地,有马家窑文化遗址和丰富的古动物化石遗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有“齐家文化摇篮”之美称。

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广河是临夏州的“东大门”,东跨洮河至兰州70公里,西距临夏州府40公里,兰临高速毗邻而过,康临高速纵贯全境。总体上呈现出“一川、两山、五流域”的地理特征,“一川、两山”就是兰郎路、广通河沿线是42公里的川道,以广通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山系;“五流域”就是整个县域分为八洋沟、桦林沟、大柴沟、北山和南沟五大流域片区。

商贸流通活跃,市场功能完善。广河背靠藏区,面向兰州,历来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商埠,具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早在汉朝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举世闻名的“唐蕃古道”穿此而过,明代又是“茶马互市”的一个重要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干的广河人民,走南闯北,四海经商,常年有6.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年龄较大的在青海、西藏等地从事皮毛贩运,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就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广河籍劳务人员近万人。

非公经济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广河经济开发区是甘肃省35个省级工业开发区之一,三甲集皮毛交易中心被列为全省五个大型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之一,全县有以宏良、艾曼为龙头的皮革毛纺企业13家,年吞吐牛皮150多万张,羊皮350多万张,羊毛6万多吨;有活畜交易市场6个,年交易牛11.8万头,羊140万只。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州委的总体部署,按照“抓实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做大皮革、毛纺、商贸三大特色产业,实施旱作农业、畜牧养殖、转移就业和电商扶贫四大富民工程,推进项目带动、基础提升、改革突破、招商引资和生态保护五大强县行动,办好饮水、道路、住房、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六项惠民实事”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凝聚人心、提振信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