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永靖县政府大数据

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隔黄河与东乡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相望,东北部与兰州市七里河、西固、红古区接壤,西面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是“三区三州”所属县,也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7个乡(镇)、134个村(居),总人口20.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96万人,占总人口的14.04%;农业人口16.39万人,占总人口的78.01%。全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计税面积),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左右,且不能合时合节。2018年、2019年年均降雨量达到582毫米,又造成了新的水患。2020年完成生产总值60.51亿元,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18.11亿元,同比增长9.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5亿元,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7.3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2.6元,同比增长7.9%。

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条件差别大。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万人,贫困发生率27.26%,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人口在东西山区。东西山区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靠天吃饭”的典型雨养农业区。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条件相对较好,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旅游业和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典型和突出,群众形象地说“县城赛过江南,山区实在可怜”。

水库移民大县,移民遗留问题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在建设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中,共迁安移民3888户、21637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66个村,基本覆盖全县。移民现状人口65340人,占全省移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全州的近一半。移民区台缘滑坡、土地塌陷、库岸坍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日益加剧,耕地逐年减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遗留问题十分突出。

水电能源大县,地方工业层次低。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建有4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255万千瓦,年发电117亿度,占甘肃省水力发电量的30%;水域面积10.70万亩,总库容量59.7亿立方米,占甘肃省地表水储量的20%,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西北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依托水电能源发展了一批地方工业,但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多以“两高一低”企业为主,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难度大。

旅游资源大县,旅游开发起步晚。县内黄河三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有炳灵石林、恐龙足印2个国家地质公园,有因建设三大水电站形成的三座高峡平湖,有恐龙之乡、彩陶之乡、傩舞之乡、花儿之乡、工匠之乡、水电之乡等美誉。但由于投入不足,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滞后,旅游业亟待快速发展。

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发展欠账大。县城距兰州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境内国道213线、109线、309线与通往兰州、西宁的高速公路相连,但“最后一公里”尚未联通,已有的兰刘、折达两条二级公路都属于最低标准,兰刘沿黄河快速通道虽建成通车,但与兰州、西宁等地的时空距离仍没有大的改观,交通制约尤其是对外畅通和内部路网不合理仍然是永靖加快发展最大的瓶颈。

中省企业较多,历史包袱沉重。县域内有刘家峡水电厂、刘化集团公司等10多家中省企业,刘家峡水电站闻名国内外,邓小平、胡耀邦、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指导,胡锦涛同志曾亲手参与修建了刘家峡水电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7年时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电四局、刘化、盐化等中省企业的棚户区改造欠账大、矛盾问题多,属地管理任务繁重。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临夏县政府大数据

【基本情况】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平均海拔为2287.6米;年平均气温8.0℃,年均日照时数2085.1小时,日照率47%,无霜期166天左右,年降雨量780.9毫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辖25各乡镇(16个乡、9个镇)、2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有汉、回、东乡等9个民族,常住人口42.42万,其中乡村人口占88.17%、少数民族人口占43.4%,财政自给率仅为3.3%,是全州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财政困难县。

【资源优势】

县域内耕地面积36.94万亩、人均耕地1.06亩,园地面积0.3万亩,林地面积47.06万亩,牧草地面积47.0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4.9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63万亩、产量12.27万吨,森林面积1.5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类10种,主要有黑色金属铁,野生植物8类170多种,其中党参、当归、柴胡、板蓝根、大黄等中药材品质好、产量高,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县域内有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老鸦关河、漠泥沟河、红水河、牛津河、多支巴河和槐树关河等河流发源或流过,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县总水量8.315亿立方米,可供用水量1.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1.44万千瓦时,开发水电站20座,装机总容量达3.5万千瓦。境内有堪称“河州珠穆朗玛峰”之称的五山池,河州八景之一的“露骨积雪”太子山,以及关滩沟、龙首山、莲花湖、三岔坪等诸多风景秀丽的景区,也有代表马家窑、齐家、马厂、辛店文化的杨家河、莲城、崔家、朱家墩等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旅游资源颇为丰富。

【国民经济】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71亿元,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20.78亿元,同比下降2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亿元,同比增长7.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15.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0.80元,同比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96.30元,同比增长7.4%。

【脱贫攻坚】

临夏县是国家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和“三区三州”政策扶持重点县之一,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6个(省级深度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人口29760户13.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8.95%。近年来,临夏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县动员、尽锐出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任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到位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年退出贫困村58个、累计97个,脱贫4960户2.1411万人、累计28631户12.39人,剩余贫困村19个、贫困人口2699户8011人,贫困发生率从8.4%下降到2.26%;农村居民和建档立卡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2%、11.4%,达到7912元、5640元。按照脱贫时序2020年整县退出、脱贫摘帽。

【项目建设】

2019年,实施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71.36亿元,完成投资22.56亿元,临夏县汽车站、南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24个项目全面完工;旅游扶贫大通道、砂红井公路等37个项目按期推进;韩集至沟门公路改建工程、临贾路(崔家坡段)-塬头路连接段等11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3个,总投资50.86亿元,开工建设18个、到位资金7.25亿元,引强入县取得重要进展。

【优势产业】

现代农业方面:以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引进培育百益、远达、海特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日光温室700座,建成高原夏菜基地10个、种植面积1万亩,带动 20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一亩菜十亩粮”的生产效益;在漫路-榆林流域、红水河、沿黄、牛津河流域建成油桃、啤特果、苹果等经济林果产业带1.5万亩,在沿太子山一线改种高产作物4万亩,迈出了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步伐;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05项、新品种175个,成功注册了“河州塬”商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全县年推广旱作农业11.1万亩、马铃薯7万亩、油料3.1万亩、中药材0.73万亩,种植各类蔬菜6.56万亩;新建养殖场(小区)15个、累计233个,全县畜禽存栏达146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7.6万吨,是全州主要的奶牛、生猪和禽蛋生产基地。

劳务产业方面:全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10万余人,商贸流通十分活跃,常年在青藏线及东南沿海城市务工经商的人员有5万余人。新开办牛肉拉面门店2834家、累计达到9700多家,吸纳4万多名群众就业、创收5.5亿多元,牛肉拉面产业形成了品牌效益;全年完成劳务输转10.55万人(贫困劳动力3000人)、创收近20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旅游产业方面:持续推进莲花红色文化游、北塬塬头现代农业观光采摘游和南部山区生态观光游,实施了漠泥沟姬家、营滩大荒地、马集杨台三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建成农家乐34家,成功协办了“花儿临夏”马拉松比赛,全县旅游名气大幅提升,全年接待游客89.2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33亿元。

特色产业方面:现有神韵、青韵、能成、祥泰4家砖雕生产企业、10家小型作坊,从业人员1500人,年产各类砖雕工艺品1万件,产值1.1亿元,2006年临夏砖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参加第100届广交会受到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的关注和赞誉,2017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暨全国砖雕传统手工艺大赛活动,“砖雕之乡”美名远扬。临夏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400多名群众从事葫芦种植、雕刻和销售工作。建成并认定布鞋加工“扶贫车间”23个,成功注册“河州老妈妈”品牌商标,年产布鞋580多万双、销售收入2.4亿多元。建有“河州民间刺绣培训中心”、兆美民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和莲花镇手工刺绣编制服务中心,申请了“尕豆妹”商标和图案设计等14项专利,1200多名群众从事刺绣加工。藏式家具龙头企业4家,带动8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近200多名群众从事藏式烤箱、火炉加工,年产藏式烤箱、火炉2万多台。

【生态环保】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彻底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信访投诉、省级督察等反馈交办及自查的问题,扎实开展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农田和林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16.2%。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大力整治乱采乱挖、乱排乱倒、燃煤锅炉、煤炭市场、砖瓦窑厂、河湖四乱等突出问题,全县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88%以上,饮用水质和地表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拆旧排危专项行动,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力推进乡村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集中整治“三乱”问题,创建了尹集大滩村、北塬崔家村、土桥辛付村等35个清洁村庄。在四大流域形成了沿川发展产业带,沿路建设绿色长廊,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景观的热火场面,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社会事业】

坚持一切利益为教育发展让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65所,新建、改造幼儿园7所,17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州上统一部署,招录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494名,先后调剂221名教师到紧缺学校任教,高考总上线率77.09%、本科上线率38.06%,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验收。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县中医医院住院部大楼、县人民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6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3个村卫生室等基础项目,县医院被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招聘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9名,建立完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分级诊疗等医疗卫生制度,着力让群众在家门口方便看病。严厉打击整治16家民营医院过度医疗、医疗欺诈、骗保套保等违法行为,有效净化了全县就医环境。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涉及我县的6件为民实事全部办结,新增城镇就业30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3%、99.7%。按要求完成了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补助和提标工作,发放临时救助金1.19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902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禁毒专项斗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依法打掉恶势力集团1个、团伙7个、村霸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9起、毒品案件7起,查结赌博、打架等治安案件725起,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临夏市政府大数据

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域东与东乡县接壤,南西北与临夏县毗邻,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4.4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狭长性地形,是典型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800米。辖4个镇、7个街道,35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48万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

区位优势突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上的重要节点,与兰州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有着依藏面兰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商埠,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

旅游资源独特,临夏“花儿”艺术自成一脉、源远流长,紫斑牡丹冠绝国内,砖雕、彩陶、雕刻葫芦更为众多文化瑰宝之最,堪称临夏“三绝”,辖区内六十里牡丹长廊、八坊十三巷、东公馆、彩陶馆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风格别致,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中转站和旅游目的地,享有彩陶之乡、牡丹之乡、花儿之乡等诸多美誉。

商贸物流活跃,临夏市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近年来,临夏市政府坚持把培育商贸物流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切入点,加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全力推进商贸重点项目,全市商贸物流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造就了临夏市持续兴盛的商贸物流产业。

品牌优势明显,临夏市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牛羊肉、副食品加工和地方风味小吃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通过举办河州牡丹文化月、临博会等节会展会,形成了以牛羊肉、乳制品、农畜产品、手工地毯、回、藏族生活用品加工业为主导,酿酒、建材、制香、医药、特色旅游和旅游产品开发共同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各类产品远销德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11年临夏市被列入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范围,2013年全市有5943户2.5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贫困发生率27.83%。2018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党委统揽、党政同责,凝聚全市5000多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率先在全州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全省首批6个脱贫摘帽县之一。2020年,全市上下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聚焦打赢打好收官战,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89个,紧盯“三类户”开展挂牌作战,强化致贫监测和精准帮扶,实现了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高起点规划农村发展、全方位补齐农村短板、大幅度提升农村产业、全覆盖整治农村环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继续“米改菜、改花”1.18万亩,推种树莓、姬松茸、芍药等多种作物768亩。通过“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成功种出了折桥大西瓜2054亩,带动59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7万元以上,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0.8万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共计1.3亿元,初步形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共建、到户农业产业共进、农村生态环境共治的良好局面。

【产业培育】

坚持把发展文旅产业和节会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健康发展的增长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合理保护开发八坊十三巷,全面完成了7大特色场馆和龙影壁主题文化广场建设,红水河沿线仿古步行街建设主体已完工。按照“一村一品”“一社一特色”的思路,全力推进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2个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深化“旅游+扶贫+乡村振兴”模式,成功打造了折桥镇慈王金色农庄、南龙镇金色草滩、城郊镇瓦窑迪乐园和枹罕镇河州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相继举办了河州牡丹文化月、临博会、农民丰收节、冬春季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十四五”黄河流域临夏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临夏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引导规范团结北路、茶马古市、北大街、中天健广场、义乌商贸城等多处经营场地,有效激发了城市夜间消费活力。

【项目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抓手,2020年开工建设环城北路、河州中学等106个项目。同时,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力度,紧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梳理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按照招大商、招好商的思路,抢抓央企助力临夏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与有投资意向企业开展对接联系和洽谈交流,在第26届“兰洽会”上签约了总投资37亿元的17个招商引资项目,成功引进临夏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和红星美凯龙爱琴海购物公园等重大产业发展项目。

【环境保护】

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时分析研判全市空气质量,狠抓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购置城管湿扫车、吸尘车15辆,为全市各村、社区配备小型雾炮车63辆、环保检查电动车80辆,完成土炕改造7880座,购置发放环保煤4098吨,成立环保新型渣土车集中拉运公司2家,督促各建筑工地安装智能扬尘管控设施102台。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制,加强大夏河、红水河、牛津河的常态化巡查,实施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等项目,持续加强畜禽养殖、定点屠宰等面源污染防治。全市PM10、PM2.5年均浓度均值分别为58微克每立方米、29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325天,水、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

【民生保障】

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实施棚户区改造6500套,老旧小区改造1080户,新分配公租房410套,安装老旧小区电梯45部,完成三网及分户改造180栋,顺利拓通了城东四路等8条“断头路”。公平公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开展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608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5180人506.14万元、托养补贴361人43万元,新增城镇就业3432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均提高1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缴费率分别达到97.54%、98.43%,发放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1729.6万元,困难群体临时价格补贴589.62万元。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18个的教育类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新增和腾挪学位1.66万个,“大班额”问题得到化解。强化校园标准化建设,加大紧缺学科教师招录力度,招录农村特岗教师45名,引进紧缺学科教师18人,调整交流教师158名,开展教师培训2763人次,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校园管理水平。市医院整体迁建一期项目完成搬迁并投入使用,建成使用市医院和市疾控中心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启用居民电子健康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编制更新了《临夏市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梳理出行政权力事项3228项,做到了“清单之外无权力、目录之外无审批”。强化政务服务管理,全市520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78项,手机APP办理8项,“最多跑一次”450项。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大力推行“不来即享”和帮办代办服务,利用12345民情服务热线及时转办答复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有效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强化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在市政府网站累计发布各类政务信息6000余条。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大数据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全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116个行政村、80个社区,户籍人口242.85万人、常住人口207.14万人(截止2021年2月10日)。州内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特有少数民族。

  1、地理概况

  临夏东濒洮河与定西市相望,西依积石山与青海省毗连,南屏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邻黄河、湟水与兰州市、青海省民和县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州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处4636米,最低处1563米。州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原温和,高寒阴湿区、干旱山区和川塬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年平均气温为6.0~9.8℃,无霜期132~219天,年平均降雨量363.3~610.1毫米,年日照小时数1987~2269小时。 

  2、历史沿革

  临夏历史上曾设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上古时期,相传大禹导河治水始自临夏积石。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秦时为罕羌侯邑,后灭罕羌侯,置枹罕县。西汉初,今州地内有大夏县(县治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枹罕县、白石县(县治在今临夏县双城)。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三国时地属魏,初辖于秦州陇西郡,黄初年间分置凉州,枹罕、大夏属雍州陇西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东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内设州一级建制之始。前秦苻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设河州,治枹罕。隋初设枹罕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河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归唐。改置河州,属陇右道。北宋初年,为河湟唃厮啰政权所辖。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占领,亦为河州。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蒙古占领河州,初属陕西中书省巩昌路。公元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划归吐鲁番等处宣慰司统辖。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清初,州、卫并存。州属甘肃行省,卫隶陕西都指挥使司。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废,河州改置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16年,废道改区,属兰山区。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更名临夏县。民国23年(公元1934年),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临夏县(今临夏市)。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初,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现辖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州情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文化资源禀赋独特,黄河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煅制技艺、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等11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砖雕文化之乡”。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临夏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高峡平湖、炳灵丹霞、雪山草甸等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临夏已经全方位进入兰州1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可以覆盖甘肃大部、青海宁夏四川部分地区,区域人口达3000万。

  三是生态地位重要。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临夏全境属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大禹治水”的源头。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北部、流长124公里,境内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6条、二级三级支流19条,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库区均在州内,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旅游资源富集。临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处,既有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大墩峡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有炳灵寺石窟、齐家文化、八坊十三巷等绚丽多彩的文化名片,还有东乡手抓、盖碗茶、酿皮子、甜胚子、油炸食品等民族特色饮食,和政古动物化石的数量、品种、规模和完整程度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被誉为“古生物的伊甸园”,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形成了“观山水美景、赏河州牡丹、游八坊民居、享冰雪激情、溯化石秘境、御风云滑翔、听临夏花儿、品民族美食”的对外形象。

  五是商贸流通活跃。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是文成公主进藏的途经之地,素有“西部旱码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临夏紧靠兰州、毗邻藏区,是内地连接藏区的重要经济通道,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区经商务工的临夏籍人员达30多万人,成为藏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推动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凝聚形成“爱国爱党爱家乡、团结奋进创一流”的新时代临夏精神,全面展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时代临夏形象,大力营造“安全、便捷、利民、友善”的新时代临夏环境,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面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收官的艰巨任务,临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州之力决战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极不寻常中创造了极为不易的成绩。202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3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居全省第3位。全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居全省第3位。全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8元,同比增长4.3%,增速居全省第1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3元,增长8%,增速居全省第3位。2020年连续三季度被省政府授予高质量发展进步奖或贡献奖,并获得2019年度省长金融奖。

  一是众志成城、全民战疫,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临夏州把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第一时间果断启动应急响应,全民动员迅速构筑州县乡村四级防控体系,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十张网”,扎实开展摸排筛查、病例救治、社会管控、物资调运各项工作,疫情形势得到迅速控制。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及时调整落实精准防控策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慎终如始加强人员摸排、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措施,不失时机推动各领域实现复工复产。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役中,全州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和基层干部冲在抗疫一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捍卫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是尽锐出战、挂牌督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胜利在望。坚决扛起收官交账的历史使命,强化挂牌督战,全面扫尾清零,狠抓巩固提升,剩余3.25万贫困人口脱贫,66个贫困村退出、2个贫困县摘帽,1.76万脱贫不稳定人口、3.73万边缘易致贫人口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历史性解决了困扰千年的贫困问题。开展“3+1+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连续11轮“过筛子”查漏补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开展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养殖业达标提升,高原夏菜、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种植面积增加到88.11万亩,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等取得新成效。输转劳务55.9万人,340家扶贫车间吸纳就业1.6万人。厦门市实施帮扶项目445个,8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实施帮扶项目81个,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在我州举办。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100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快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0.8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5个,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1家。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所有行政村实现“两通”目标,全年硬化村组道路2175公里。洮河经济带达板生态宜居搬迁47栋安置楼建成使用,引进企业15家。

  三是抢抓机遇、大抓项目,奋力开创大建设大发展新局面。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和国家对冲疫情影响的特殊投资政策,全方位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建设力度,共实施重点项目536个。道路交通方面,安临一级公路、临夏市环城北路、临和二级公路、东乡县达板至三甲集公路、临夏市客运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双达高速、临大高速、莲麓至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临夏机场、兰合铁路、临康广高速将在今年全面动工建设,兰永高速、永大高速、永广高速纳入省上“两纵两横一枢纽”区域交通项目库,将在“十四五”陆续实施。水利工程方面,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工程、临夏县石门滩水库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临夏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保方面,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康乐县三岔河生态廊道、广河三甲集石炭沟流域综合治理、临夏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

  四是开放合作、外引内培,着力促进产业发展突破升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接产业转移,广开大门开展产业招商,一批填空白、补链条、锻长板的带动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文化旅游提质升级,与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华谊兄弟传媒体等国内顶尖文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实施普乐方五色谷主题乐园、厦门恒兴黄河三峡文旅开发、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康乐八松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等项目,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全州首家国家5A级景区,康乐胭脂湖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取得重要进展,列入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工业经济突破发展,方大丽明纺织、科司特电子科技、凯帝斯电梯、鑫国源皮业、绿谷灯饰产业园、广通国泰科技等引进企业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从无到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现代农业、中医中药、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建成中荷国际鲜花港、和政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东乡达板金银花产业园、康乐县物流园区及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有效借助央企力量,拓展产业合作新路径,争取国务院国资委组织18家央企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企业助力临夏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

  五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投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办理环节和流程,组建成立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为招商企业和投资项目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全力落实企业纾困政策,大力推行“不来即享”,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保住了市场主体。向133家企业选派驻企指导员,向60家中小企业选派“党建+”驻企联络组,指导企业完善现代管理和财务运行制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65名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选派48名青年企业家到清华、北大、长江商学院、博研商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深造,努力为临夏发展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

  六是改善生态、铁腕治污,临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治理工程。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考机制和河湖长制。

  七是振兴事业、保障民生,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州民生支出达到264.8亿元,同比增长18%。推进教育事业振兴发展,开工建设州职业技术学校、河州中学、东乡中学、达板石化中学、临夏市第四中学等项目,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招生,招录引进教师988名、培训教师1.1万人次,东乡县、积石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州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州医院二期、州中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州妇幼保健院搬迁改造、市医院迁建二期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新建核酸检测实验室20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办成11件省列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实施棚户区改造3.9万套、老旧小区改造8805户、分户供暖1.3万户。

  八是共建共享、整顿整治,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东乡县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进平安临夏建设,完成“七五”普法任务,扎实开展城乡综合整顿整治十大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重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管控、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新型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宕昌县政府大数据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 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境内海拔 1138—4154 米之间,年均日照 2100 小时左右,年均气温 9.3℃,年均降水量 584 毫米,平均无霜期 183 天,属温带 大陆性气候区。全县幅员面积 3331 平方公里,辖 11 镇 14 乡 336 个行政村,总人口 30.91 万,其中农业人口 27.89 万。 2019 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9.57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为 37.14 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 3.35 亿元,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56.1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58.8 元。

宕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 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人居住地,三国时邓艾伐蜀过 境。公元 307 年(西晋永嘉元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 至北周,历时 259 年。隋初为宕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怀道郡, “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北宋时收复置宕州。明清时由土 司统治,长达 561 年。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红军一、二、 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分别于 1935 年 9 月和 1936 年 8 月, 先后两次到达北部重镇哈达铺。党中央、毛主席从当地邮政 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 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是决定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是长征途中名副其实 的“加油站”,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

宕昌人文荟萃,景观奇特。境内地形地貌特殊,景观各 异,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秀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 观交相辉映,是甘肃为数不多的集红、绿、古三色旅游于一 身的旅游资源富县。全县已查明有价值的景点 144 处,其中 自然景观 101 处、人文景观 43 处。风景如画的官鹅沟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被列 为甘肃省重点建设的 20 个大景区之一。还有古老神秘的宕 昌国遗址、神奇险峻的三国古栈道、闻名全国的哈达铺红军 长征旧址,加上独特的羌藏风情、多彩的民间艺术,使宕昌 旅游独具魅力,前景十分广阔。

宕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宕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 渡地段,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 全县有 127 万亩森林、135 万亩草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种类达 692 种,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 早在公元 505 年,宕昌国就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 《本草纲目》记载,“当归出于当州、宕州、松州,以宕州 者最胜”,“黄芪用黑水宕昌者,色白机理粗,新者亦甘而 温补”,“大黄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目 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大黄等名贵药材种植面积达 40 万亩。

由于立地条件差,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加 之交通不便,宕昌的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属全国 189 个、 全省 35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深度贫困乡镇 2 个,有建档 立卡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 231 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3.52 万人,建档立卡初贫困发生率 40.4%。2014 以来,全 县累计退出贫困村 196 个、减贫 12.8 万人(其中 2019 年退 出贫困村 144 个、减贫 3.12 万人),目前还剩贫困村 35 个、 贫困人口 0.72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2019 年底的 2.54%。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交通瓶颈逐渐缓解。目前, 兰渝铁路已开通运行,渭武高速宕昌段建成通车。这颗镶嵌 在中国西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正向世人展现它的 迷人风采。这里的人民与奇山秀水一道,敞开真挚的胸怀, 迎接八方宾客来到美丽神奇的宕昌,到这片亟待开发的热土 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西和县政府大数据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辖16镇4乡、38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20年6月,总人口44.2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年均气温8.4℃、无霜期183天、降水量553毫米,森林覆盖率37.5%,城镇化率24.9%。西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是甘肃最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地区之一和久负盛名的中国半夏之乡,境内铅、锌、锑、金等金属矿产资源富集。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生息、繁衍。秦代属西县、武都县、上禄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武都郡。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改隶岷州。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金人以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讳,乃改岷州为和州;又以淮西原有和州,故加西字为西和州,以别于淮西之和州;清康熙七年(1668年)直隶巩昌府;民国初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建国后,1949年划归武都专区;1956年又归属天水专区;1985年划归陇南地区(今陇南市)。

西和人文资源丰富,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及漾水河流域。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陇南先民开拓最早的地区之一。北部河谷是秦王朝发祥的摇篮,氐羌民族又在南部高山崛起。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魏晋时期,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四百余年,称雄一时。唐代诗圣杜甫入蜀途中,路经西和,留有《仇池》、《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等著名诗篇。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梦游仇池而对仙山福地无限向往,诗曰:“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往仇池”。

西和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西和的地上地下资源非常富集,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称之为“复杂的宝贝地带”。

一是地下资源丰富。有铅、锌、锑、铜、铁、金、银、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硫磺及油页岩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铅锌矿已探明的储量为3350万吨,金属量264万吨,属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西成铅锌矿带向西延伸部分;锑矿已探明储量为520万吨,金属量15万吨,为全国第三大锑矿;黄金资源散布全县。

二是地上资源富集。境内有亚热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森林覆盖率41%,面积为1100万

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有包括大鲵、红腹锦鸡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内的野生动物300多种,还有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药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西和所产半夏其品质优良,知名度甚高,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西和的“大红袍”花椒,皮红口黄,粒大肉厚,在唐代被列为贡品,现有种植面积21.7万亩,年产量1933.4万公斤。西和核桃个大皮薄,籽粒饱满,种植面积18.65万亩,年产量达1200万公斤。

三是旅游资源独特。西和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世人注目的“仇池古国遗址”因其悠久历史,神奇传说,俊秀景色而中外驰名,早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开山图》云:“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于仇池山主峰伏羲崖,今日仇池山,突兀特立,千峰浮动,红岩如霞,奇峦竞秀,山下江河奔涌,峡谷古秘幽深,是游人步行探险,寻古探幽的绝佳去处。晚霞湖水色绮丽,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可供游客泛舟垂钓。境内还有“圭峰秋月”之称的云华山,有“塔山烟云”之称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龛”之称的八峰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旅游景点,县城两山隍城森林公园和观山植物园徇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诱人,这些景观与天水麦积山、四川九寨沟遥相呼应,连成一线,为旅游开发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四是文化符号鲜亮。西和文化发展特色明显,西和乞巧节、陇南影子腔、仇池山歌、羊皮鼓舞、春倌等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刺绣、草编、柳编、根雕、盆景、仇池石等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杠子面、麻烧饼、诸葛军盔等地方小吃和特色食品风味独特。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