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西固区政府大数据

一、基本情况

   西固区位于兰州市西郊,东与七里河区接壤,南连永靖县,西邻红古区,北与永登县、皋兰县、安宁区毗邻,黄河由西向东横穿全境,全区总面积385.3平方公里,辖5镇1乡40个行政村、7个街道70个社区,现有人口40万人。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1.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5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043元和20263元。

二、发展优势

    黄河之水天上来,丝绸古道天际去。西固古为边陲重镇,今为石化新城,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紧跟着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古丝路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交融辉映,铸就了西固“开放奋进、兼容并蓄”的城市品质。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实际,厚植发展优势,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区港联动开放大平台、产城融合新型石化城、特色鲜明商业副中心、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全力推动西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石化产业优势。西固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核心工业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素以“西部石化明珠”、“石化工业摇篮”闻名遐迩。“一五”期间,国家在西固投资建设石油、化工等重点项目,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0.89亿元。西固区围绕石化产业,全力支持服务兰州石化改造提升老基地,充分发挥兰州石化人才优势、产业链上游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石化下游产业链,争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大炼油”向“大化工”转型。

    (二)交通枢纽优势。西固地处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位属全国城镇体系9大综合交通枢纽、21个物流节点、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列,是向西辐射青海、新疆、西藏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陇海、兰新、兰渝等10个方向19条铁路穿城而过,与G109国道、G312国道、兰海高速、南绕城高速等构建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网,形成了“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西北公铁联运中心。西固区积极配合省市实施了中川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古浪路跨线大桥、寺儿沟南北通道等一大批畅交通项目,“三横三纵四桥”的路网框架基本构建。

    (三)保税口岸优势。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位于西固,位列全国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国家铁路一级物流基地,在全国大物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理优势。国际陆港拥有的兰州铁路口岸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东川铁路物流中心功能齐全,保税物流中心(B型)即将封关运营,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国际陆港物流信息中心全面推进,陆港五大核心功能持续完善。中欧、中亚、南亚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实现高效双向发运,与天津港、钦州港、果园港等9家海港、陆港的紧密合作,有力促进了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西固区依托陆港平台优势,积极做好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承接文章,努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开放发展大平台。

    (四)文化旅游优势。西固历史悠久,曾是郡县驻地,古西秦国都所在地,公元前121年,汉将军李息临黄河筑城,设置金城县。西固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旧石器、马家窑、古渡口等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是黄河上游最富人文内涵的城市之一。西固自然风光绝美,境内金城公园、河口古镇、三江口湿地等旅游佳地不胜枚举,是兰州及周边最具旅游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西固区围绕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提升改造,倾力打造东西两大片区旅游经济带,相继实施了金城公园(二期)、河口古镇等核心项目,举办了迎春灯会、西固之夏、草莓音乐节等特色文化节会,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五)教育资源优势。西固教育资源丰富,名校云集、名师荟萃,区内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第五十九学、第六十一中学属省级示范性高中,兰州市第六中学、第二十八中学、第五十中学、第六十三中学、第六十四中学属市级示范性高中,兰州市第六十中学属特色高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卓越。西固区着眼打造“西部教育名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提升管理水平,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列。


    三、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方向

    西固区将融合城市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突出抓好“一项工程、两区开发、八大产业”体系布局,做长优势产业链,做强新兴产业群,积极构建多点支撑、多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项工程:

    ——实施全域棚改及老城区“双修”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全域棚改和老城区“双修”改造工程,按照“片区开发、街区改造”模式,统筹企业棚改和城中村改造,重点对城区内公园路、福利路、西固城等八大片区161个老旧居民楼房(小区)、商业楼(区)进行连片、转型开发,项目占地面积5398亩,涉及住宅580栋、平房2581院,改造户数43470户,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道路、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城区整体形象。

    两区开发:

    ——打造国际商贸聚集区。围绕范坪、广家坪、小坪8200亩土地资源,布局实施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为目标的进出口贸易博览中心,以外贸、金融及跨境电商等外向型经济人才培育为主的国际商贸培训基地,以宜业、宜居、宜游为目标的国际人才商住社区,以及涵盖跨境服务、会议会展、风情文化、商贸休闲于一体的丝路经贸风情小镇;围绕柳泉2600亩连片土地资源,布局建设国际贸易、高端商务(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产业,打造集进出口贸易博览、商品展示和商贸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外向型经济关联产业聚集大平台。

     ——打造副中心商业聚集区。围绕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金融街等重大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休闲娱乐等现代商业。在推动百盛、虹盛等传统商业业态提升改造的同时,加快推进金城中心商业综合体、华奥全球商品直销中心、河口古镇等项目建设进度,重点围绕轨道交通1号线和中川高铁站前广场,整体提升现代化服务功能,加速扩张辐射范围,形成陈官营CBD,打造集总部办公、高端购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陈官营商业聚集区。

    八大产业:

    ——发展新型石化产业。围绕中石化五建、兰化机械厂等53个闲置厂房、空地及兰州石化周边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腾退的1281亩土地资源,布局3D打印、医用产品、建材产品、石化新材料、绿色橡胶制品、高吸水性树脂产品等石化下游产业链项目;围绕柴家台连片台地空间,布局高新科技研发、高端装备研发、智能制造及互联网等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型石化产业及高新科技项目,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型石化城。

    ——发展国际物流产业。依托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四大贸易通道、五大核心功能和十大物流园区优势,借力全省唯一的电商通关服务窗口—兰州三维跨境电商平台,围绕扎马台、青石台6200亩土地资源,布局建设部分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着力构建“港区功能互补、港城融合发展”的区港联动发展新格局,实现与国际陆港联动发展,合力打造国际物流大平台。

    ——发展进出口加工产业。围绕牟家台1000亩土地资源及扎马台、青石台配套建设的物流基础设施周边区域,布局建设进出口加工区和出口加工创新示范区。引进实施一批以塑胶日用品、轻工产品、文化用品、装饰建材、包装材料等生活资料出口加工为主,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有资源、农产品等进口加工为辅的进出口加工产业,全力打造连接城乡、带动周边、辐射全省、融入全国的进出口加工产业园。

    ——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发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产业园、快件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带动效益,以兰州三维跨境电商平台为载体,依托丝路电商产业园与现有产业优势,围绕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商品展示、线上展示等系统建设,引进一批有自主品牌、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拓展能力的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石油化工、轻工产品、特色农产品等领域的跨境电商B2B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跨境电商平台,促进跨境电商规模化、系统化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提升改造;围绕河口古镇和丹霞地貌,结合黄河十里金岸项目,加快河口古镇大景区开放步伐;围绕东川、金沟等区域特色人文景观资源,加快田园综合体开发进度;围绕达川千亩湿地、千亩枣园、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资源,布局建设达川生态旅游度假区;围绕金城公园(二期)建设项目,发展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产业,倾力打造东西两大片区旅游经济带,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发展特色通航产业。依托“全省直升机应急救援基地+兰州通航产业中心”项目带动优势,采用“核心基地+服务区”模式,围绕张家台、达家台区域,布局航空博物馆、航空模拟中心、无人机基地、应急救援基地、航空休闲体验等特色通航产业,建设通航产业中心,拓展通航服务功能,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通航产业示范区。

    ——发展融合产业。充分发挥大型军工企业中核五〇四厂的龙头带动作用,围绕打通军民地企对接转化通道,整合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军工+”行动,大力推进和实施一批军民两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程,加速推动泳池式低温供热堆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五〇四医院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鼓励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民营企业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积极研发超高温阀门、超高压阀门、极高压力氧气阀等军民两用特色产品,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展城郊特色农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构建优质、生态、休闲观光型城郊农业业态。加大金沟8600亩百合品种改良力度,提升百合品质和产量,重点扶持金德、菁叶等12家市级百合龙头加工企业,延伸加工链条,提高百合系列产品附加值。抓好以张家台、达家台、青石台和佑佛台为主的2300亩育苗基地建设,依托电商销售新平台,大力发展国土绿化和城市绿化育苗产业。培育张家大滩、孟家山和张家台600亩西红柿和黄柿子品种,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传承张家大坪680亩韭黄传统种植技法,培育地理产品标志金凰后韭黄品牌。以明德庄园、首石发两个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围绕河口镇大滩村、河口村和柳泉镇岸门村草莓种植基地,发展采摘销售新模式,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红古区政府大数据

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化石出土的地方,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境内享堂峡以东的红古川而得名。1960年建区,总面积567.66平方公里,据统计,截止2019年12月全区总人口14.3万人,有回、满、东乡、藏、蒙古等18个少数民族。现辖4镇3街道,34个行政村,22个社区。区位优势独特。红古是青海、西藏与祖国内地联络的黄金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109国道、京藏高速、兰青铁路、兰新高铁贯穿全境,连接兰州中川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航线覆盖全国各地,东抵兰州西达西宁,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富集。境内已查明的矿藏有煤、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素有“八宝川”“冶金谷”之称。煤炭地质储量为5.31亿吨,工业储量3.83亿吨,可采储量2.37亿吨。丰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矿石为本地生产水泥、硅系列产品提供了优质原料,是发展电力、冶金、建材、陶瓷及相关产业的良好地区。城郊农业发达。水力资源充沛,大通河、湟水河贯穿全境,四条自流灌渠形成完善配套的灌溉体系,浇灌着7.8万亩耕地,面积达9.7万亩的47个坪台地开发潜力巨大,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建成了国家级工厂化育苗中心、陇海园艺、甘肃奶牛中心、伊利乳业生物科技园等一批特色基地,金砂台、罗金台两个大型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优质果品、高效养殖、林木种苗、牧草花卉、农副产品储运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兰州市重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涩-宁-兰天然气管道穿越全区,区内有兰州铝业、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天浮法玻璃、甘肃阿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伊利乳业、新希望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兰州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兰州清真生物科技产业园为支撑,以煤基循环、“城市矿产”、有色冶金、高端炭素、清真生物、新型建材、火力水力发电等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首个清真明胶生产基地、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亚洲最大的炭素生产基地、甘肃省重要的煤炭和电解铝生产基地。商贸物流快速崛起。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造就了红古得天独厚的商贸物流基础。立足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1小时经济圈”和“兰西城市群”等节点城市优势,红古抢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有利因素,逐步成为兰州、西宁等大城市的副食品基地、原材料基地,成为兰州的“卫星城”、西宁的“前花园”和商贸物流的“中转站”,成为甘肃实施“东进西出”的重要战略枢纽。

近年来,红古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以“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以建设湟水河流域生态秀美品质之城、兰州新材料产业基地、甘青大通道重要交通支点和现代物流基地、国家甘青藏旅游带兰西黄金驿站和兰西城市群合作发展示范区为重点的“一城五支撑”发展战略,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区呈现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中向好、民生保障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管党治党纵深推进、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安宁区政府大数据

兰州市安宁区是甘肃省会兰州市主城区之一,位于黄河北岸,东接城关区,南临黄河与七里河区、西固区隔河相望,西至虎头崖与西固区相接,北与皋兰县接壤。区名源自明代军事城堡安宁堡,取“安宁无患、不受侵害”之意,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之一,有“金城西北之门户,河西五部之咽喉”之说。1953年建区,区域总面积82.33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

  安宁是高校科研文教区。辖区高校科研单位密集,有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19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国家、省级科研院所117家,有大学生12万人、各类科技专业人才3万余人,众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安宁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人才和科技优势。与高等教育相适应,全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

  安宁是生态人文宜居区。是全国四大蜜桃之一“白凤桃”原产地,素有“十里桃乡”之称。区内环境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8%,人均绿化面积14.59平方米,位居全市首位,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区”称号;仁寿山景区顺利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定,黄河旅游风情线西段纵贯安宁区全境,区域内有天斧沙宫、仁寿山、银滩湿地公园、兰州植物园、安宁生态文化园、九州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兰州国学馆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安宁是产业集群发展区。全区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为载体,重点推进军民融合、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生态产业,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19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3.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8552元。在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居第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宁是城乡一体示范区。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60个社区,是甘肃省第一个完全撤销乡镇和村级建制的城区。以全面推进城市化为核心,以率先在全市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全区所有涉农街道和涉农社区全部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无形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完成。以“东区改造、中区提升、西区开发”为建设思路,利用棚户区改造政策统筹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承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规划、产业、建设、保障、管理、文明“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安宁迎来转型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科教文化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幸福城市建设先行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皋兰县政府大数据

皋兰自西汉设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27年首置金城县,1738年更名皋兰县,至民国一直为甘肃首县。解放初,县政府驻兰州市区,1957年迁至现址。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低海拔1411米,年均气温7.4℃,年均降水量246毫米、蒸发量1675毫米,年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国土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3万亩,其中水地面积15.2万亩。全县现辖6镇57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14.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8万人。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皋兰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位于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三角辐射中心,县城距兰州主城区35公里、兰州新区23公里、白银市区29公里,是省委确定建设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重要节点,也是兰州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包兰铁路、兰渝铁路、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京藏高速、连霍高速、北绕城快速通道、兰秦快速通道、国道109线、341线和省道201线、214线穿境而过。

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太平鼓、兰州鼓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铁芯子、天把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平鼓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地杰人灵,孕育了一代书杰魏振皆、明御史邹应龙、象棋大师彭述圣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太平鼓、兰州鼓子和魏振皆书法已成为县域文化三张名片。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52%,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什川古梨园拥有百年以上古梨树近万株,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被列为国家“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还拥有“天斧沙宫”丹霞自然景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被交通部列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100%。黄河流经县境南部,引大入秦、西岔电力提灌、大砂沟电力提灌三大水利工程覆盖全县,现有灌区14处,有各类水利工程533处,中小型水库5座、调蓄水塘78座、自来水厂2个,基本形成了以电力提灌为主,中小型水库、调蓄塘坝、机井为补充的农业灌溉体系,安全饮水管网覆盖全县,饮水安全率达到100%。拥有装机22万千瓦的小峡水电站和33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所)5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一产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兰州白兰瓜、高原夏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五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七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格局,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分别累计达到16.5万亩、3万亩,兰州白兰瓜、禾尚头小麦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兰州软儿梨荣获2018年度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什川镇长坡村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建有标准化养殖场76个,打造畜禽主导产业村9个。二产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引进建成兰鑫钢铁、华壹环保、泛植药业、丰泉环保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项目,形成了10亿度电、180万吨钢材、150万吨商砼、20万吨碳化硅、50万吨饲料、50万吨电石、5千蒸吨工业锅炉、6千吨中药饮片、35万令纸印刷的年生产能力和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冶金工业和生物医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三产方面,抢抓兰州市区项目出城入园、城市功能疏解等机遇,围绕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最大限度服务城市,引进实施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城、久和汽配城等大型商贸物流项目22个,重点承接城关、安宁等城区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项目外迁。以建设商标品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为契机,成功注册“金水阜”系列商标7大类31个子品牌,甘肃泛植药业有限公司商标成功申请2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全县国际商标注册实现零突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京东甘肃电商运营结算总部基地、中国兰州电子商务金融综合产业园等一批电商物流重大产业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县商务企业达到4497家,其中限上商务企业42家。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2017年8月,什川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8年,什川古梨园景区荣获全省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奖。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商贸物流、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的要求,坚持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配套和强化服务为重点,规划建设了三川口工业集中区、北龙口现代物流园、九合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园、黑石循环经济产业园、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园和水阜现代物流园6个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工业或物流园区。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水、电、路、气、排洪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50多项。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4个,合同引资额达到284.61亿元,到位资金173.29亿元。先后建成了华壹静脉循环产业园、肖家窑循环经济产业园、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城、生态文化创新城等现代物流、新型工业、循环经济、文化旅游等园区项目。三川口园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黑石园区晋升为市级开发区。2018年,园区生产总值达到49亿元,占全县GDP的80%以上,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引进保利·领秀山、万科城市小镇综合开发等一批大项目和中国500强企业落地我县。2013年起,每年从所有项目中梳理筛选80—90个投资在1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和500万元以上政策性项目,按照“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一套工作班子主抓,一个工作方案实施”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攻坚突破。先后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64项,总投资近500亿元,累计建成重点项目153项,完成投资200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3年以来,全县财政民生支出达到30多亿元,其中2018年达到10亿元。有中小学、幼儿园70所,在校学生1.6万人,实现校车、校园警务室全覆盖,引进了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等高校。2017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县城有县人民医院和甘肃省中医医院皋兰分院两所医院,各镇标准化卫生院、所有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实现了全覆盖。建有县体育馆、县艺术馆、县非遗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其中,县非遗馆、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场馆对外免费开放。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启动,建有43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3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特困老人基本生活得到全面保障。开通皋兰至兰州、皋兰至兰州新区、至各镇和人口较多村城际城乡公交线路19条,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全县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连续5年刑事命案“0”发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9亿元,同比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7%;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12.88亿元,同比增长3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25亿元,同比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85元,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9元,同比增长9.4%。

2019年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20.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8%;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3.59亿元,同比增长3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9亿元,同比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3元,同比增长8.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0元,同比增长9.24%。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兰州市政府大数据

兰州,甘肃省省会,地处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县,以及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地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3.4万人。

兰州位于东经102°36′~104°35′、北纬35°34′~37°00′,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城区海拔约1520米,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六联”的独特位置,区域优势明显。

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

丝路明珠。兰州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秦朝时设榆中县,西汉时设金城县,东汉时设金城郡,五胡十六国的西秦曾建都兰州。西汉名将霍去病两次从兰州渡黄河北击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由李息在今兰州西固区修筑城池,以“金城汤池”之意而名金城。隋朝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兰州因之得名。早在2000年前,西汉张骞经兰州出使西域,开辟了贯穿亚欧大陆、联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使兰州成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班超出使西域、法显和玄奘取经求法、达摩讲学,都在兰州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黄河之都。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市域150.7公里,其中城区47.5公里。沿河而建的兰州水车雄浑粗犷、独具特色;中山铁桥是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黄河母亲雕塑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母亲形象的代表,是全国最美的城市雕塑之一;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和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被誉为“兰州外滩”。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多样化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独特城市魅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中国最受欢迎10大避暑城市之一和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之一,成为2019年“十一”黄金周国内跟团游人气榜首城市,假日“夜经济”活跃度高居全国第三,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打造了“兰州蓝”城市名片,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特别是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黄河兰州段生态治理保护工作时,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已经成为最响亮的城市新名片。

交通枢纽。兰州处于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接南通北、承东启西,是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有西北地区最为密集的铁路网,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开放的战略通道。陇海、兰新、兰青、兰渝、包兰等铁路干线和京藏、连霍、连珠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兰州铁路编组站和兰州西客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路网型铁路编组站和客运枢纽,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从兰州直通新疆,宝兰高铁、兰渝铁路建成通车后,打通了兰州与中东部和大西南的快速交通联结通道,已成为连接“一带”与“一路”的黄金支点。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港,累计开通通航城市112座,执行国内客运航线221条、国际地区航线13条,运营航空公司累计达到43家,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航空客流量增幅最快的城市,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工程总投资335.5亿元,按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的目标设计。

工业基地。兰州是全国最早接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甘兴办“洋务”,先后创办兰州制造局和甘肃机器织呢局。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在“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期间,布局建设了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石油工业部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创造了共和国工业领域许多“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生物制药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实施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千亿级产业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七大百亿级产业,致力重振“兰州制造”,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全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科教名城。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2014年经科技部同意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全国第19个、欠发达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4所,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两院院士1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名,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中上游水平。近年来,兰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主导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促进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仅2019年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增长21.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3%。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分别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批成为全国首批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城市,进入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2018年,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兰州排名第91位、国内排名第19位;2019年,在美国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指数”排行榜中,兰州位列第4名。2019年底,通过国家科技部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标志着兰州市已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开放门户。2012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范围面积约1744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82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24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6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功能日益完善,累计引进项目660多个、总投资3200多亿元,成功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石油装备),入选“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榜单。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2019年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被国家指定为向尼泊尔开放的3个陆港之一,兰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作为甘肃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验收,“兰州号”中欧、中亚、南亚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开行密度和返程频次逐步增大,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创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连续成功举办9届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已晋级为国际田联金标和中国田协金牌“双金”赛事,高规格承办在亚洲首次召开的国际田联路跑会议,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已由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

文化胜地。兰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考古探测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存有184处,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兰州文化瑰宝众多,有文溯阁《四库全书》、宋本《淳化阁帖》、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赋》、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什川镇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连城、青城和金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书写了“文化兰州”的新篇章。本土电影《丢羊》获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丢心》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计划”最佳影片奖。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全力打造“都会城市、精致兰州”,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2019年,全市历史性地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完成生产总值2837.36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6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45.38亿元,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第三产业增加值1840.3亿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4.94亿元,增长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095元和13605元,增长8.8%和10%。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