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中学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青山高级中学大数据

 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位于惠河路168号,紧临锡惠公园,东傍古运河,北依惠泉山,钟灵毓秀,和谐宜人,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及班主任工作能手、新秀等52人,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师78人,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60余人,获市级以上各类荣誉90余人。一大批青年教学骨干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频频获奖,近三年来有27人次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建敏为学校题词:“弘扬青山精神,造就时代英才”。优质的师资,辛勤的耕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高校录取率每年达90%以上。校友遍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著名高校。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严格规范,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品德情操养成。众多的学生社团,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学校还建有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保证每个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热诚欢迎莘莘学子走进青山校园,共创幸福未来。

青山,读书的好地方!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校训:刚毅健行★青山精神: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校风:竞争、协作、求实、创新

★教风:严谨、扎实、善导

★学风:勤学、探索、求真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华士实验中学大数据

龙吟九验中学。州诸子学,砂凝两岳一甲府。江阴市华士镇龙砂山南麓,坐落着一所年轻而又古朴的学校——华士实验中学。 龙吟九州诸子学,砂凝两岳一甲府。江阴市华士镇龙砂山南麓,坐落着一所年轻而又古朴的学校——华士实验中学。

    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学校,华士实验中学现有初中、高中两个校区,学生1625人,教师174人。校园里古树参天,鸟语花香,被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景云楼,见证着学校建校七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学校传承并发展原华士实验学校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理念,不断地为全体师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

    华士实验中学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心理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无锡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阴市十佳教师集体、无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点学校、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

    华士实验中学坚持“科研兴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之本”的理念,积极抢占新一轮制高点,以“责任文化”为主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学科竞赛、科技发明、文体竞技等方面崭露头角,佳绩连连。全国“华罗庚杯”中学数学竞赛铜牌、全国初中化学竞赛特等奖第一名、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江阴市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等荣誉。以低成本发明创造为核心的科技教育,更使学校特色建设锦上添花。近五年来,学生累计产生了上千个有价值的创造发明设想,已申请专利182项,有300多人次在市、省、全国及国际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使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发展着各自的特长,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华士实验中学积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讲座、教师论坛、主题沙龙和教研活动成为了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51人获得过市级以上的各项荣誉,其中常建强老师被授予“江阴市十佳引进专家、无锡市十佳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学校已形成了一支充满朝气、勤奋好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

   同 心、同行、同乐是这里每天演绎的故事。“汗水濡养百年树,心血哺育栋梁材”这是《江阴市民政志》第一任主编、学校九十高龄校友吴增劭老先生对全体教职员工 的勉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华士实验中学人将发扬传统,坚守理想,肩负责任,开拓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在内部管理与教育改革上做足文章。办人民满 意教育,建幸福和谐校园。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田家炳实验中学大数据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创办于1957年。2001年,接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06年12月,学校有条件通过江苏省三星级高中评估。2016年6月,学校高水平通过江苏省三星级高中评估,成为江苏省三星级重点中学。

学校于2011年8月起实行初、高中分设办学,高中部校名为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为市区直属公办重点高中。高中部原校址在新市路220号,但在苏州古城保护形势(古城区域不再新建医院、学校)下,市政府和教育局领导一直为学校谋划长远发展。2013年8月, 学校移址办学,逐步搬迁至干将西路1358号(原三元中学)新校区。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从原先的25亩扩大到48亩。值此契机,学校投入3000多万元对软硬件设施进行建设、维修、改造、添置,使得新校区软硬件设施配套先进,育人环境优美。

学校以“敦品励学,己立立人”为校训,以“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努力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一、注重师德师能建设,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职称53人。一线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学历教师34人。学校通过教师培训、师徒结对、高校进修、名师工程、校际交流等形式,多类型、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努力打造学生和家长信赖的研究型教师。70余位教师获得了市区级以上荣誉或各类竞赛奖项,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市区)优秀班主任、苏州市直属中学青年教师教坛新秀等等。

学校积极倡导“做学生家长三生有幸的教师”。在师德因素上,要有敬畏之心、包容之心、平常之心;在能力因素上,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促进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改进与提升,把握学科,把握学生,把握课堂,做会学习、会合作、会反思、敢创新的教师;在科研因素上,提倡书卷气,文人气,立足有效课堂,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把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聚焦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学生能力

学校注重管理的精细高效,注重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凝心聚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活学校人力资源。

注重德育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注重体验、欣赏、感悟等德育方式,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建设分年级的心理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常规管理、研修活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倡导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近年来,多篇德育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获奖。2013年以来,获得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全国优秀文学校园、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

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落实善学、善思、善问、善行的学风,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能力,培养文明、向上、健康、有责任、有爱心的合格社会人,把做一个文明人、健康人、高尚人的目标落到实处。近几年,近300人次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6名学生获得省级三好学生,32名学生获得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阳光少年荣誉称号。在国际级、国家级和省市级各项比赛中,近500名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荣誉。

注重学生学业发展。学校坚持以学论教,注重教师教育行为上的亲和力、感染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注重学生作业练习的精炼有效,注重教师辅导的科学有效,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强化集体备课,形成共研、共享、共反思的集体备课的模式。凝聚全体教师智慧和能力,编写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学科学习校本材料。近年来学生学业发展都呈现良好态势,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均名列三星级学校前茅。连续几年,学校获得苏州市直属普通高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奖和教育特色发展奖。

三、积极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多元、特色发展

学校以新课程标准为抓手,充分研究高中学生身心及个性发展特点,确立以心理健康教育及乒乓运动为学校办学特色。十三五期间,从提高服务学生成长的能力出发,学校将积极探索艺体特色、国际课程等途径,努力建设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高品质优秀学校。

学校以“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潜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苏州市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指导中心所在地,学校心理成为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和引领者,进一步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辐射作用和基地作用。2014年学校成为苏州市心理教育课程基地,2015年成为苏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教育部)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作为苏州市体教结合示范单位,成立苏州市乒乓运动学校、苏州市田家炳乒乓球俱乐部。每年,全国性、地方性的乒乓球比赛,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运动队都会组队参加,均以优异的成绩载誉归来。2013年的世锦赛、2014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2015江苏省及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学校代表队均取得可喜的成绩。乒乓队员的学习、生活、训练、升学,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为运动员、家长、社会所认可。学校历次参与体育运动传统项目成果评比,每次均被评为一等奖,成功完成了“体教结合”、“市队校办”乒乓系列实践探索,成为苏州市乃至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标兵与典范。

四、积极提升办学品位,铸造学校良好形象

在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在校园建设、设备添置、教师发展、管理改进、学生发展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苏州市教育局文明单位、2012年度市教育局行风建设群众满意学校、基层党建特色创新奖、苏州市教育系统第四批先进青蓝文明岗、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优秀奖、苏州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苏州市模范教工之家。在华东七省一市田家炳年会和全国第二届田家炳学校班主任论坛上也都受邀作了经验介绍。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城市商报》、《姑苏晚报》等多家媒体更是屡次报道学校办学的特色和成果,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已经成为苏州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成为全国田家炳系列160余所学校中一个重要的成员。

五、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立足当下,提高标准,努力实现四个进一步:进一步了解学生,挖掘潜力,凝聚合力;进一步了解教师,团队作战,互补共进;进一步优化管理,关爱师生,营造氛围;进一步促进改变,服务师生,引领成长。十三五期间,努力构建和完善优质学校必备的基本要素,立足校情,建设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优质高中,为学生、家长提供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愿景:

教师做学生敬爱的人——良师益友;

家长做教育基本规律的知晓者——孩子是家庭最大的事业;

学生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校长做师生发展的后勤部长——做学校发展的接力者;

学校做师生发展的家园——学习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震泽中学大数据

 江苏省震泽中学自1923年建校以来,学校三迁校址,六易其名。1979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2004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07年学校整体迁址于松陵镇办学。现占地370亩,现有高中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合计2128人,专任教师250人。

学校铸就一支师德高、师风正、师能强的优质教师团队;目前有特级教师3名,苏州市级名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16名,吴江区学科(学术)带头人32名,吴江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共127人;具正高级职称的1人,副高级职称的125人。

 江苏省震泽中学坚持以内涵发展为基点,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特色培育为亮点,以文化引领为要点,实施优质特色双轮驱动战略,努力实现向现代化学术性高中的转型升级。围绕“活泼泼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办“杨嘉墀创新实验班”。根据“内源生发”、“牵特色而遍全校”的理念,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天文为龙头、以信息技术和智慧校园为两翼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拥有“晓庵天文”“育英太极”两个省级课程基地,拥有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育英科学院”,拥有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育英生涯学院”。

近百载薪火承继,江苏省震泽中学确立了“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办学理念,秉承“诚朴”校训,形成了“诚信守真,朴实求是”的校风,“谦爱务本,博雅持躬”的教风和“励志笃学,修德敦行”的学风,培育了“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震中精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成为区域内普通高中的“窗口学校”、“龙头学校”。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几十项省级综合性集体荣誉。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星海实验中学大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位于苏州古城东隅,毗邻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金鸡湖风景区,1999年12月经园区工委、管委会批准成立,为园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0年9月小学部脱离母体单独建制搬迁,成立高中部,升格为完全中学。

学校占地5.74公顷,建筑面积41563.79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精良,建有生态科技长廊、STEM科创空间、奥林匹克实验中心及配有400mm折反射天文望远镜的天文台等专业室场,100%的教室配备教学一体机、电子班牌和空调。

学校以“融和、致远”为校训,以“人人成功、人人成星”为教育理想,以“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为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教学创新、深化课程改革,着力实施师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全面开展“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畅游式”苏式课堂行动研究、STEM课程基地和创造发明课程基地建设及智能学习诊断平台构建,有效推动了校园管理“智慧精准、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精致灵动、圆融丰厚”,师生素养“跨界融合、全面提升”。

学校现有教学班80个,学生3339人,教职员工314人,经过20年的努力,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办学成果丰硕,成为社会公认、百姓首选的优质教育品牌。

学校先后获全国名优学校、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江苏省教师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体育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等180多项荣誉。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苏州市区中学大数据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非常发达。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今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据记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尽管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占地面积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但历经千年,办学历史未断,校址始终未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苏州中学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苏州的最具历史文化底蕴、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教育瑰宝。

从1035年到今天,苏州中学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千年漫漫,风起云涌,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脉流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行进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苏州乃至江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

1035年北宋名相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府学于是声名鹊起,为众目所瞩,所谓“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开吴下风气之先。从此,苏州有了学校,苏州中学开始了“千年府学”的历史。

1713年清代理学家张伯行创设紫阳书院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府学中创设紫阳书院,从府学中选拔优秀生员入院,培养经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康熙、乾隆、同治三帝均赐匾嘉谕办学之功效。

1904年新学发轫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石学家、江苏巡抚端方在府学原址扩建江苏师范学堂,国学大师罗振玉任首任监督,专门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师资。苏州中学“百年新学”的历史由此启幕。

1912年改办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江苏省公署颁令改江苏师范学堂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7年爱国教育家汪懋祖组建苏州中学
1927年,江苏省教育厅颁令合并省立一师、省立二中(草桥)、苏工专高中部及补习班,以省立一师三元坊原址为本部(高中部),草桥为分部(初中部),组建为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汪懋祖任校长,设普通、师范、农师三科,并设有实验小学,推行杜威教育思想,且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1928年,改称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33年,全省高中毕业会考,苏中学生获第一、二、三名,引起全国重视。

抗战八年矢志不渝,艰难办学
八年抗战中,苏州中学先后迁校上海租界、常州、宜兴等地坚持办学。炮火声中,弦歌不断,教学同时,积极发展进步力量,为抗战培育人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特色,桃李芬芳

苏州中学在旧中国经历了22年,在办学上形成了显著特色。解放前夕,学校规模为苏州各中学之冠,以师资强、制度全、要求严、活动多、质量高闻名东南。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承前启后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中学在不断调整中发展。1952年,草桥初中部并入市一中,同时,东吴大学附中高中和景海女师并入苏州中学,改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同年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4所重点中学之一。这17年中,苏州中学成为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高级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苏州中学先后改称东方红战校、苏州市第九中学。

改革开放,探索教育改革新路
197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成为省内首批恢复的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学校就正式以“打好基础,发展能力”为主题,拉开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进入80年代,苏州中学积极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大胆地提出了“文理兼通,学有后劲”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1985年,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创办了“大学少年班预备班”,探索对智力超常少年儿童的发现、培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从1992年起,学校开始以“推进特色教育,适应国际竞争”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举办了 “初中外语特色班”、“高中国际班”,以培养面向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历史的传承在富有前瞻的思想指引下,愈发灵动光耀。

世纪之交,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

这一时期,苏州中学进一步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树立“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将学校育人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5年,《江苏省苏州中学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正式出台,学校教育改革步入了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轨道。学校推行“主动学习”教育模式,崇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倡导“诚、思、信、勇”四字校训,坚持一个中心(即“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两个创新(即体制和机制)、三个推进(即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集团化”)、四个跨越(即在教育的质量上、硬件上、办学效益上、师资队伍水平上的跨越式发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在历届毕业学生中得到充分体现,青年才俊不断涌现。苏中学子曾两中江苏省高考状元,四摘国际奥赛金牌,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奖。

进入全球化时代,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努力融入国际教育。学校和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十多所著名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和知名中学(如英国伦敦德威学院、新加坡立化中学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的国际通道,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出国留学;2007年又成功引进了英国剑桥国际高中课程。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已从苏中走向世界,在哈佛、剑桥、牛津、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中不乏苏中学子矫健的身影。

学校的集团化发展是优质教育的辐射和延伸。1996年创办的以初中为主体的苏州立达中学(2005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苏州立达学校),现已成为苏州市民首选的初中教育品牌学校。创办于2003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中学园区校,以其“多元文化教育”、“地球学习村”、“全寄宿制和小班化教学”、“校园湿地文化”、“对外汉语推广”等鲜明特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学子向往的新天地、国际融合的新典范。目前,苏州中学集团化办学已形成“各具特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1997年,学校通过了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省级试验收,2004年,学校被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1999年以来连续三届六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进入21世纪,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2007年,随着学校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苏州中学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家、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新要求和学校对自身发展的高要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硬道理,领先是硬道理”。

——力求和谐创新科学,推进学校发展

提出并强调“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以及“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并落实“将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落实于每个人每件事”的工作思路和“管理重心到年级、德育重心到班级、教学重心到个人(教师和学生)”的重心下移管理策略。提出“有底蕴,更要有底气”、“历史只能证明过去,我们要证明自己”以及“今天我们以历史为荣,明天要让历史以我们为荣”的创新历史观。提出“师德带动生德,教风引领学风”以及“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教师精神,并倡导以“职业快乐”为主题的教师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

——力求高尚多元阳光,落实素质教育

注重在学生中开展以“人生奋斗”为主题的高尚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教育。提出“要学会创业,先学会创社”的理念,将学生社团作为孕育领袖和创业者的摇篮。心理剧、《心灵空间》网站、教师心健俱乐部、核心期刊报道、全国及国际会议的主题发言、国际立项课题、全国十佳学校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荣耀。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出并推进学生多元发展指导工作,以实践生涯教育。注重班集体建设和家庭教育,开办《班主任报》、举办《亲子乐园》家庭教育网站。注重国际交流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利用已有的22个海外友好学校关系及其他渠道,每年公派出访师生人次数以百计,接待来访师生数以千计。目前共拥有校方奖学金留学项目10个,为优秀学生国际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

——力求科学细致到位,提高教育质量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在不加班加点的状态中,学校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注重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个体管理等三个方面,通过实施“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智慧学习,最终力求借助控制论思想形成生机勃勃的内动力系统。在强调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同时,提出并强调把握教学“七适度”,以此促使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强调“主动、创新、科学、细致、到位”的十字管理精神,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精神,成为学校新时期的教风。

——力求高质领先卓越,建设理想学校

确立理想学校的愿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追求:
责任感:一种从校长传递到主任、传递到教工、传递到学生,大家都具备的高度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幸福感:一种从家庭美满、从身体健康、从理想实现、从人际和谐、从工作成就、从转变学生、从帮助别人、从解决难题中都能获得的非物质的非狭义的幸福观。
成就感:一种从自身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中去获得自信、获得成功、达成目标、实现理想的积极人生观。

自范仲淹创始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苏州中学,既充满传奇又富有活力。自1904年改办新学以来,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钱穆,语言学大师吕叔湘,美术大师颜文樑,史学大师吕思勉,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孙起孟等都曾在苏中执教,蔡元培、胡适等名家亦曾到苏中讲学、授课。目前苏州中学已拥有一支由5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和19位在职省特级教师领军的优秀教师团队。

 一流学校素以培养造就一流人才为己任,苏州中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名牌,主要在于她培养的杰出人才遍布各地,蜚声中外。

苏中百年新学培养了一大批牵动社会历史发展走向,构建人文、科学美好世界的时代精英。他们中有秦邦宪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有叶圣陶、顾颉刚、胡绳、匡亚明、吴作人、陆文夫等大师名家,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和钱伟长等50余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中学培养的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目前也已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其中的佼佼者有:31岁即成为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天才奖”的华人科学家、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双聘教授庄小威(女),24岁即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的蔡天西(女),全美Pew学者奖获得者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许朝晖,世界上最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人物、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亮,等等。

今日的苏州中学正致力于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以丰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不断创造千年名校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今日的苏州中学正致力于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秉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国际办学的主流。

今日的苏州中学,正站在办学成就累积的高起点上,为进一步“办好学校、教好学生、发展好教师”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追求卓越。

站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每一个“苏中人”都满怀信心,秉持他们对于未来的虔诚期盼与庄严许诺,以更坚定的姿态耕耘在这片见证了历史也将孕育希望的文化沃土上,谱写出更为灿烂的明天!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振华中学大数据

振华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振华的师资队伍以十中的优质教师资源和优秀外籍教师为基础,以名、特教师为龙头,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同时充分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师,积极推行兼职教师制度,努力构建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多年来,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将在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中得到更好的诠释:l 强化英语:让我们的学生全面掌握英语技能,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l 推行双语:让我们的学生早日与国际教育融合,进一步优化英语学习和语言运用环境;

l 管理严格:各种制度的建立和贯彻落实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l 学风严谨:学习风气浓厚,使我们的学生能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l 学生上进:学生好学上进,举止文明,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l 环境优美:让我们的学生得以陶冶情操,快乐成长。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学生喜欢的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两周一次的广场音乐会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张扬个性的舞台;春天和秋天,同学们拥抱自然、走进乡野,感受自然之趣;聆听园林专家关于造园艺术的讲解,沉醉于评弹艺术工作者的吴侬软语;家长开放日活动,每一位学生在英语表演时大胆开口的勇气和才艺让家长们欣喜不已……自2003年创办至今,振华送走了10届毕业生。中考总分达到优秀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将近90%的学生就读四星级高中。连续10年骄人的中考成绩,振华已成为苏州市最优质的初中教育资源之一。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苏州市振华中学,将秉承开放、多元和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更卓越地发展,我们将以"夯实基础,激发潜能,培养特长"做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把我校办成一所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社会评价高的一流品牌公办学校。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