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省自治区查找科学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中科院长春分院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以下简称长春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联络和协调中国科学院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研究所工作。1978年5月,经中央批准恢复成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长春分院系统现有4个法人研究机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及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长春分院主要负责研究所、站的领导班子建设、中科院的科研成果向地方的转移转化(院地合作工作),以及党建、纪检、监察、审计及公共事务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中科院院士服务等工作。

  长春分院系统各研究所、站在优势研究领域有着长期的积累,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湿地科学、区域农业、环境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东北区域发展、精密观测与精密定轨、卫星动力学研究等。

  长春分院系统现有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卫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长春质谱中心等5个国家级中心;三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3个国家级野外研究站;中科院航空光学成像与测量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中科院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研发平台)、中科院合成橡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等8个中国科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长春分院系统现有在职职工3325人,其中科技人员近2268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设有博士点16个,硕士点20个,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6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现有在学研究生1922人。截至2017年底,长春分院系统共有吉林省高级专家27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84人。

  长春分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创新价值理念,近期围绕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等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实施“STS”科技服务网络工程,大力推进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积极搭建中国科学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长春高新北区园区)、中国科学院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结合吉、黑两省设立的与中科院合作专项资金,整合全中科院相关资源和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相关技术,着力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培育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光电信息、精密制造、化学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与成果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江西科学院大数据

江西省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时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邵式平省长兼任院长,汪东兴副省长等十五人任副院长。1962年建有11个研究所(站),全院职工1000余人。因历史原因,1964年被撤销,1979年重新组建江西省科学院,成为直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唯一的综合型自然科学研究开发机构。

建院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700余项,其中获省(部)以上奖励60余项,国家专利200余项。牵头组织的鄱阳湖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的“中国动物志扁形动物门吸虫复殖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近3年“绿原酸萃取与多相重结晶精制工艺研究”“鹅掌楸属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良种选育及应用推广”等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个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目前,全院拥有在职职工410余人,党员290余人,在职专业技术人才357人,其中高级职称161人,博士136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30余人,省级优势创新团队4个、与中科院协同创新团队8个。现拥有艾溪湖、青山湖新老两个院区,面积140亩,科研设施固定资产原值14856万元。

现有下设7个研究所,2个中心,5个新型研发机构,拥有5个国家级平台、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科技智库、加入了2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省直厅局、高校等共建10个研发平台。创办了《江西科学》《热处理技术与装备》《生物化工》《江西能源》四种学术期刊。在生物工程、新材料、生态与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植物良种繁育等技术领域具备鲜明的技术优势。

2017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书》,为江西省科学院的加快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江西省科学院将深入实施“新时代12345”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江西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创新战略传播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大产业技术策源地、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区、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重点高端科技智库。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黑龙江科学院大数据

黑龙江省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主要开展应用基础、战略高新技术、重点公益科学研究;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拓展国内、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参与制定省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受省政府委托,承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合作事宜。目前已形成学科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科研院所体系,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前沿骨干作用。

全院下设高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分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物理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能源环境研究院。

拥有“湿地与区域生态保育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绿脓假单孢专业实验室”、“特种粘接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燃油燃煤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中心,参与发起组建了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省化学、生物工程、微生物、自动化、能源环境、塑料工程、湿地生态多样性学会的主办单位,出版发行《化学与粘合》、《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生物技术》和《黑龙江科学》等科技期刊。

坚持以储备和培养人才为支撑点,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人才体系。围绕学科规划储备和培养人才,建成以院督导研究委员会为指导,院学部委员为核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为骨干,青年科技人员为生力军的人才队伍,为全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坚持以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科研布局。在催化反应工程、精细化学工程、有机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微生物学、微生物药物学、核探测技术及核电子学、辐射物理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能源化学、功能复合材料、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建院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近3000余项,取得专利370余项、发表论文6000余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

坚持以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为落脚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龙江。在技术转化、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优质高效的院地、院企产学研联合体。在全省开创性实施“先期无偿转化”机制并开展“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三走”实践活动,形成“院地企”合作推动成果转化新模式,先后与哈尔滨、牡丹江、双鸭山、大兴安岭、七台河等省内多地联合开展院地合作,与“哈药集团”、“恒丰集团”等百余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协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了科技成果在龙江落地转化的步伐。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助力龙江经济发展。秉持开放办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以“开放办院”方针为助力点,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院秉承“借船出海”理念,吸纳国际最新创新资源,与国内外著名大学院校合作组建重点研发平台20余个,成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中俄科技合作联盟”等中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对俄合作地缘优势,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白俄罗斯科学院、乌克兰科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科研院所、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此外还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西班牙、韩国、阿根廷、捷克、以色列、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合研发平台,互聘客座教授、规模化派出留学活动日趋活跃。

坚持以推进党建和组织文化建设为根本点,优化发展软环境。面向新时代,院党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推动创新、奉献社会”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支部“说讲谈”载体组织理论学习、讨论观摩,开展“坚定信念跟党走,双创争优建功业”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党建联系点,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中,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建设“大科学院”的理念,打造出具有科学院特色“向上向善向阳向党”的党建文化品牌!

黑龙江省科学院将以“惟实求真、厚积搏新”的院训为价值追求,以“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为引领,承载着发扬科技事业的历史使命,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西藏农牧科学院大数据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始建于1952年7月,至今为止已有50年的历史。现全所共设有12个科室和1个青稞研究中心,其中研究室8个,分别是:青稞育种室、小麦育种室、经济作物研究室、土壤肥料研究室、耕作生态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和科技开发研究室。全所共有干部职工130人,其中科技人员64人,高级职称13人,中级27人,初级24人; 农学 博士1 人,硕士研究生5人,国家级农业专家2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2 人;拥有田间实验地186亩,农作物原种繁殖场 11000平方米 ,科研大楼 2092.5平方米 ,职工住房 8301.4平方米 ,科研仪器设备与生产机械68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具备良好的基础平台,水平较为先进。

建所50多年来,经过几代藏汉科技人员的努力,共取得了各项科研成果250余项,其中获奖项目102项,包括全国科技大会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特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一等奖1项,中国林业科学院推广一等奖1项,国家成果奖励荣誉证书1项。共获各类国家科技奖17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78项(次),拉萨市科技进步奖7项。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农作物种质15000份,引进和研究利用外来种质资源11450份,育成各类作物新品种86个,占全区育成品种的70%以上。在生产上,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有79项。发表研究论文1200余篇,专著30余部,通过审定育成的各类农作物品种73个,占全区选育品种的70%以上,良种覆盖面积的75%左右。我所育成的春青稞品种320、藏青148、藏青690、油菜品种藏油5号等一直是西藏农业生产中的主栽品种。近年来长期在各地区设置长驻基点,开展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作物原(良)种繁殖与综合实用技术推广》、《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低产田改造综合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冬小麦万亩千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冬小麦千亩1500斤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春青稞藏青85万亩千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截止目前)培训农民50余万人(次),在区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所长期从事农作物品种资源和昆虫资源收集入库工作,现拥有各类品种资源26450余份,昆虫资源4300种。

在农业科技工作中,我所突出原始创新,主攻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研究;突出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主攻农业增产增效技术;突出农业科技产业化,主攻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主攻农田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突出高原特色,主攻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突出无公害农业发展,主攻农田病虫草害生物防治与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农业结构高速与优化,主攻农牧结合技术与经济作物发展技术;为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保障。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深入贯彻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技是每一生产力的思想,在狠抓科研项目和项目资金,建设高素质科技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改善科研条件设施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农作物品种品质,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艺,农田耕作与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农田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力争在5-10年内把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区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为我区新时期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大数据

 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布局调整的要求,围绕深圳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经过十五年发展,深圳先进院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由八个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国科大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深圳龙华、平湖及上海嘉定)、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创客学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杭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组成。2018年,深圳先进院获批牵头建设深圳市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并于2019年在光明科学城破土动工;牵头建设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均已在2019年正式揭牌成立。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深签署《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协议书》,依托深圳先进院及中科院在粤科研力量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中科院深理工)。2019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同意将其纳入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中科院深理工正式进入筹建阶段。2020年11月20日,中科院深理工建设启动会顺利召开;光明滨海明珠校区作为大学过渡校区于2021年初投入使用。深圳先进院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建设机遇,在改革热土上孜孜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方位促进科教融合和创新发展。

  使命和愿景 Mission and Vision  

  建设一流的工业研究院  

  提升粤港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 

  目标 Goals  

  “一个引领、两个接轨、三个一流、四个能力”  

  一个引领—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骨干和引领作用,包括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人才教育、企业孵化等多方面的示范作用,成为新型国家研究机构的典范。 

  两个接轨—与国际学术水平接轨、与珠三角的产业接轨,是实现“一个引领”的前提条件,顶天才能立地。  

  三个一流—“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是实现“两个接轨”的基础。  

  四个能力—“发挥学科交叉特色,形成集成创新新优势,建立经济预测机制,培养市场拓展能力。  

  深圳先进院积极贯彻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发挥中科院、深圳市、港中大三方共建优势,力争打造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的新型研究机构。 

  深圳先进院的“一+三+N”  

  一个定位: 

  发挥在建设创新性国家过程中的“火车头”作用,成为国家和人民可信赖、可依靠的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和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提升粤港地区及我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医疗医药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新型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 

  三大突破: 

  突破一:高端医疗影像  

  突破二:低成本健康  

  突破三:医用机器人与功能康复技术  

  N个重点培育: 

  城市大数据计算  

  非人灵长类脑疾病动物模型  

  先进电子封装材料 

  肿瘤精准治疗技术 

  合成生物器件关键技术……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科院广州分院大数据

中科院广州分院于1956年筹建,1958年12月成立。1961年广州分院与武汉分院合并成立中南分院。1969年中南分院撤销。1978年5月恢复广州分院。 

  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联系中科院在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南的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南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此外,依托广州分院的非法人单元有4个:中科院广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在深圳、东莞、江门、惠州等地,建成和在建、拟建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等。 

  至2019年底,广州分院职工总数491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从事科技活动3526人,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570人、副高专业技术职称799人,具有博士学位2270人、硕士学位1225人。 

  广州分院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4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1个为合作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个为合作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1个为合作建设)、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建有中科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拥有海洋科学考察船4艘、各具特色的省部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13个。 

  广州分院拥有博士学位培养点39个,硕士学位培养点52个,专业硕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截止2019年底,中科院广州教育基地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研究生2907人、在读留学生121人。

  2006-2019年,广州分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2项,国家专利优秀奖9项。  

  与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等30个地市政府或科技部门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协议。在佛山、广州、东莞、深圳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立了8个技术转移中心。2009-2015年,中科院与广东省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中科院80多家科研机构与广东省2000多家企业开展了务实合作,通过部署实施产业化项目累计为地方企业新增产值2600多亿元,新增利税320多亿元。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讲话精神,2018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2019年5月6日,中科院与广州市在北京签署了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协议。 

  在中科院党组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广州分院正与省市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中科院重大科研任务和成果落户大湾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