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麦积区政府大数据

麦积区,甘肃省天水市的市辖区,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南接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濒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2010年,麦积区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1985年,随天水撤地建市,原天水县改为北道区,2005年1月1日更名为麦积区。全境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1.22亿元,增长12.18%;大口径财政收入6.19亿元,增长2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9.98%。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及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城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麦积区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全区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水市麦积区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最高峰天爷梁,高达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气候特征

  麦积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从南向北依次减少。年均日照2090小时,每天平均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地域间差别大,北部山区较多,东南部林区较少。太阳辐射总量在2395~2703MJ/㎡,全年无霜期170多天。

  水文条件

  麦积地跨长江、黄河流域,以秦岭为分水岭,岭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6%。渭河在境内长181公里,较大支流有藉河、葫芦河、牛头河、东柯河、东岔河等。岭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7.4%。嘉陵江水系在境内主要支流有红崖河、花庙河和白家河。

  行政区划编辑截止2011年,麦积区辖3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道北街道、道南街道、桥南街道、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东岔镇、花牛镇、中滩镇、新阳镇、元龙镇、伯阳镇、麦积镇、石佛镇、五龙乡、琥珀乡、党川乡、利桥乡、三岔乡。区人民政府住所地道北街道。

  麦积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6%,林种共28科,224属,675种,其中白皮松、粗榧、玉兰、杜仲、白檀、铁橡、银杏、金钱槭等珍稀树种分布较多。珍稀动物牛羚、大鲵、猕猴、金猫、水獭、林麝、鬣羚、红腹锦鸡、鸳鸯等常出没于山谷丛林间。有中药材247种,主要有党参、当归、川芎、天麻、大黄、茴香等。

  矿产资源

  麦积区矿产资源丰富,现有矿产地98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6种,主要有铅、锌、金、钼、粘土、石灰石、钾长石、矿泉水、地热水等,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大。

  旅游编辑麦积区是“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麦积山景区,就镶嵌在东南部的林海群峰之中。景区内,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秦州“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曲溪,小陇山植物园以及净土寺、蛟龙寺等,麦积还有街亭温泉、甘泉、马跑泉以及新开发的中滩温泉等。境内还有诗圣杜甫流寓秦州时的东柯草堂、国画大师齐白石题匾的双玉兰堂、牧马滩秦汉古墓葬等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麦积区还有麦积石窟、卦台山、仙人崖、石门山、净土寺、曲溪龙园、香积山等景点。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1.22亿元,增长12.18%;大口径财政收入6.19亿元,增长2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9.98%;2010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7.08亿元,年均增长8.5%。

  第一产业

  2010年,麦积区大力发展以东部干果、中部鲜果、城郊蔬菜、三新阳地区畜禽养殖和高效农田、高寒阴湿地区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带。全区已涌现出万亩以上规模的果品重点乡镇13个,千亩以上规模果品重点村64个,以苹果、葡萄、桃、杏、大樱桃等为主的干鲜果总面积38.23万亩,年产量16.8921万吨,林果年总产值2亿多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4%左右。全区有养殖专业村8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211.12万头,畜牧总产值达到3.79亿元。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不在少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涨幅超过15%。

  第二产业

  2010年,全区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27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工业增加值18.05亿元,同比增长24。9%。全区共争取到各类项目188项,到位资金3.93亿元,占年计划的102%;不断加大项目宣传和推介力度,2012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21个,总投资2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3亿元,占年计划的103%;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9亿元,完成计划的142.5%,增长72.07%。

特色小吃

  呱呱、酿皮、麻食、浆水面、凉粉、肉夹馍、甜醅、清真碎面、油酥饼、打卤面、馓饭和搅团、干拌面、八宝饭、里脊、杂烩、米黄、锅盔、火烧、回回馍、辣子面浆水面、辣子面。

  特色文化

  麦积卦台山举行民间祭祀伏羲大典、美学视界里的麦积山艺术、先秦文化三国文化、伏羲文化“上九”朝观会、“浴佛节”、秦州生肖文化、秦州秧歌、秦州小曲。

  名优特产

  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麦积区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粮食、经济作物尤其以林果和蔬菜生产优势最为显著。花牛牌苹果、麦积牌葡萄、元龙花椒、立远板栗、伯阳鲜桃、新阳杏子、甘泉大樱桃以及猕猴桃、核桃、木耳、生漆、食用菌等优质干鲜土特产品和蒜苔等蔬菜畅销全国。

科技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麦积区加快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科学研究、科技试验、示范及攻关项目51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危改项目156项,已竣工80个。2005年共组织实施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及攻关项目66项,其中省列市列科技项目8项,区列58项;取得科技成果17项,荣获市科技进步奖10项;启动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教育事业

  2005年,麦积区整合教育资源,完成了市七中、道北小学及铁一中、铁一小、铁三小等学校的撤并和移交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助中小学生6.9万人、资金257.9万元,受助面达69.8%;城市、农村入学率和小学升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

  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救治体系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开展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行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石佛、花牛等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面完成,市二院住院大楼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全面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计划生育率达到90.03%,人口出生率为11.02‰。

  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麦积区交通"瓶颈"制约极大缓解,配合完成了宝兰铁路二线、310国道过境段建设任务,新建和拓宽改造了羲皇大道、泉湖路、天河南路、埠南路、商埠路步行街、陇昌路、东环道、渭滨北路东延段等一批城区道路,打通了麦(积)甘(谷)公路,建成了北(道埠)贾(家河)高等级公路和渭河二号大桥,完成农村通达道路266条1438公里。

  社会保障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938人,其中2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38元,增长10.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元,净增112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有8.7万多人(次)参加了五项社会保障,254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38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秦州区政府大数据

秦州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经105°13′-106°01′,北纬34°05′-34°40′之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自古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人流物聚,商贾云集,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受西安、兰州两大省会城市的双向辐射,现为天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陇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国道310、316线、高速G30(宝鸡—天水、天水—定西)、省道306线横贯境内,湖北十堰—天水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天水—平凉高速公路、西安—兰州铁路客运专线、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即将实施,东西连接、南北畅通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天水至兰州直线距离237公里、至西安直线距离300公里、至银川直线距离434公里、至成都直线距离463公里、至西宁直线距离420公里、至中国旅游圣地九寨沟直线距离仅为198公里,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

秦州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经105°13′-106°01′,北纬34°05′-34°40′之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自古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人流物聚,商贾云集,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受西安、兰州两大省会城市的双向辐射,现为天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陇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国道310、316线、高速G30(宝鸡—天水、天水—定西)、省道306线横贯境内,湖北十堰—天水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天水—平凉高速公路、西安—兰州铁路客运专线、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即将实施,东西连接、南北畅通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天水至兰州直线距离237公里、至西安直线距离300公里、至银川直线距离434公里、至成都直线距离463公里、至西宁直线距离420公里、至中国旅游圣地九寨沟直线距离仅为198公里,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
    秦州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列“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瞻仰伏羲、寻根祭祖的圣地。秦州是我国最早设置的郡县之一,已有2700年的建城史,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伏羲文化、秦宗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五大文化旅游景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有明代建筑伏羲庙、陇东南第一名观玉泉观及千年古寺南郭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秦州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地形复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随地形差异,气候干燥寒冷,冬季多东南风,气流暖湿,气温偏高,雨量较多,春秋两季为冬过渡带,一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0.1℃,日照指数2032h,无霜期170天,最大风速21m/s,最大冻土层61cm。年降水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01%以上。

全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16镇,有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20 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711485人,其中农村人口478714人,城市人口230116人,流入人口2651人。全区人口出生率9.36‰,死亡率4.12‰,人口自然增长率5.24‰。境内有汉、回、东乡、俄罗斯、满、蒙、苗、藏等33个民族居住。

1985年7月,秦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有七里墩、东关、大城、中城、西关、石马坪、天水郡7个街道办事处,农村有环城、吕二、玉泉、太京、皂郊、中梁、藉口、关子、铁炉、秦岭、牡丹、杨家寺、华岐、天水、汪川、苏成、大门、娘娘坝、李子、齐寿、平南、店镇22个乡。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下辖108个居民委员会,22个乡下辖578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9月,秦城区第一次进行撤乡建镇,皂郊、娘娘坝、平南、牡丹、关子成为建置镇。2002年6月,天水市秦城区进行第二次撤乡建镇,藉口、太京、天水、汪川成为建置镇。2002年8月,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将居民委员会调整为社区,至年底城区7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40个社区。

2004年12月,秦城区进行撤乡并镇,环城、玉泉、吕二乡合并为玉泉镇,店镇乡并入皂郊镇,李子乡并入娘娘坝镇,苏成乡并入汪川镇,铁炉乡并入藉口镇,撤并后有皂郊、娘娘坝、平南、汪川、天水、牡丹、藉口、关子、玉泉、太京10个镇和中梁、秦岭、杨家寺、华岐、齐寿、大门6个乡。2005年1月,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天水市秦州区。2015年3月,中梁乡撤乡改镇。10月,杨家寺、齐寿、大门3乡撤乡改镇。2017年2月,秦岭、华岐撤乡改镇,至此,秦州区再无乡级行政区划。2017年2月,成立天水郡街道藉河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天水郡街道藉河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天水郡街道红山社区居民委员会、七里墩街道和谐路居民委员会。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天水市政府大数据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年平均气温11℃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境内海拔700—3120米,气候宜人,景色秀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201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2.67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9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58.17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25.2:56.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8819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3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2.4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29%,比上年末提高0.6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41‰。

【历史文化】

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70处,其中国家级17处、省级54处。
  【工业】

天水工业基础较好,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电子封装测试、中高压开关柜、风动工具、石油钻机电控系统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优势。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多个县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项目承载能力较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0.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2.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4亿元,比上年下降17.3%。主营业务收入232.2亿元,增长13.5%。销售产值339.7亿元,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7.5%。

【农业】

天水农业特色鲜明,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农林土特产质优品繁,果品、蔬菜、畜牧产业化程度较高,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樱桃、清水核桃、下曲葡萄、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农产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前景广阔。

201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3.0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89.56万亩,比上年减少8.8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4.69万亩,增加6.22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23.11万亩,增加5.61万亩。油料产量11.64万吨,下降3.83%。蔬菜产量200.8万吨,增产8.8%。中药材产量4.79万吨,增产14.96%。水果产量137.87万吨,增产9.18%。全年粮食产量123.17万吨,比上年增产6.4%。其中小麦产量40.16万吨,增产4.12%;玉米产量53.46万吨,增产5.59%;洋芋产量25.76万吨,增产7.83%。

全年肉类产量5.98万吨,比上年下降1.41%。禽蛋产量1.51万吨,增产2.39%。年末生猪出栏62.66万头,下降4.22%;牛出栏8.57万头,增长6.65%;羊出栏16.62万只,增长6.63%。

【旅游】

天水旅游资源富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现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5A级1处、4A级7处。明代建筑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麦积山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天水的山、水、林、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城、寺、观、阁等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是旅游休闲的理想胜地。
  2019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4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302.8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外国游客5919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7000人次。

【交通】

天水区位优势明显,是兰州、西安两大省会城市居中相向的重要节点城市,陇海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天水至平凉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和310国道、316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静天高速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运网络。天水机场开通了直飞天津、杭州、南京、重庆、西安5条航线,通过“一票到底、代码共享”模式,开通了天水经西安往返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班,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4万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597.82万人,比上年增长0.82%;客运周转量24.03亿人公里,增长0.52%。货运量4816.07万吨,增长9.98%;货运周转量84.04亿吨公里,增长10.31%。

【生态环境】

天水生态环境良好,是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境内植被丰茂,小陇山、关山、秦岭三大林区林地面积1026万亩,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36.45%。藉河、渭河风情线、岷山生态公园、马跑泉公园、人民公园和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7%。
  201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3。优良天数347天,占监测总天数的95.1%。

【投资发展】

天水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政策机遇叠加,投资环境优越,发展空间广阔,是国内外投资者创业兴业的热土。天水劳动力资源丰富,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集中,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羲里娲乡家政大嫂、陇上江南缝纫工、龙城飞将保安、张家川伊香拉面师等劳务品牌深受市场欢迎,农村富余劳动力接近百万,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天水投资环境良好,投融资政策优惠,服务优质高效,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浓厚,是广大客商投资创业的理想之地。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靖远县政府大数据

靖远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县本部东南与本市会宁县毗邻,西南与兰州市榆中县、本市白银区接壤,西北与本市景泰县相连,北与本市平川区交界,飞地南为平川区,西为景泰县,北、东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海原县。东西间隔120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

靖远县是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甘肃省文化大县,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中国百大名寺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一脉相承,其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极为相似,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2018年,靖远县下辖13个镇、5个乡。2017年,靖远县常住人口为46.1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5:24.7:4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56元(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2月,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靖远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景泰县政府大数据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兰州、白银,北依宁夏、内蒙古,历史上是通往河西、新疆、宁夏、内蒙的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全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辖8镇3乡,135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住着汉、回、藏、土家等18个民族,截至2019年底,总人口数达到23.89万。

景泰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以来,三次设县,五置县城,1933年始称景泰县,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先后隶属武威、定西、皋兰、白银、武威、白银。农业生产便利,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农业灌溉区,黄河流经县境112公里,有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现有耕地103万亩,其中水浇地60万亩,是甘肃省产粮和畜禽养殖大县。工业基础良好,石膏储量3.85亿吨,居全国第二,纸面石膏板年产能1.2亿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主要工业产品水泥、电石、铁合金等均占全省总量的10%左右。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5家,能源装机总量达189万千瓦。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4A级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古城等景区景点,《神话》《大敦煌》《天下粮仓》等百余部影视剧取景拍摄。黄河石林大景区2018年登上《纽约时报》发布的“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同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打造的11个标志性大景区之一和旅游度假示范区。脱贫成效明显,景泰县2011年被列入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近年来,累计脱贫退出贫困人口11499户44117人、贫困村60个,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4.38%降至0.62%,2018年已实现整县脱贫。2019年底,剩余贫困人口531户1171人。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5.87亿元,增长6%;完成工业增加值12.06亿元,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7亿元,增长16.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64元、11719元,分别增长8.16%、9.52%。大口径财政收入8.23亿元,增长68.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1亿元,增长43.24%。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7.29亿元、69.89亿元,增长7.98%和4.74%。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会宁县政府大数据

【建制沿革】会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生息繁衍。夏、商、周三代,会宁为古羌戎所居。秦始皇统一后属北地郡(一说属陇西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郡,在今靖远县境设祖厉县,会宁县地归祖厉县,为安定郡县属之一。新莽时期,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社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收祖厉县民,于武威近侧别置祖厉县。东晋、十六国时期,祖厉县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北魏统一北方后,移祖厉县治于平凉境内,改名祖居,属陇东郡。废帝元年(531年,即节闵帝普泰元年),北魏将宇文泰于汉鹯阴县地(今靖远县境)置会宁县,属高平郡,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经会宁,命置会州,州治会宁。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州,省县,设会宁防,移会州于鸣沙城(今宁夏中卫县境)。保定三年(563年),武帝宇文邕西巡于会州,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后称会宁关,县址、关址均在今头寨子镇河坪社之关川河口,后移县治于今马家堡古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十六年(596年),复改置会宁县,属平凉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今靖远县境),辖凉川、乌兰2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改凉川县为会宁县。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西会州为会州,贞观八年(634年),因足食,遂改会州为粟州,辖会宁、乌兰2县,同年又复为会州,属关内道。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陷于吐蕃,并改名汝遮。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会州归于西夏,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收复会州。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于会州西南百里筑新城,赐名会川城(今会宁县境郭虾蟆古城)。南宁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会州被金占领。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西宁县(今会宁县翟家所乡西宁城,宋称甘泉堡),属秦州。宣宗贞祐初年,会州归西夏,迁州治于会川城,称新会州。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兴定四年(1220年),新会州、西宁州相继陷于西夏。元光二年(1223年)会州归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三月,蒙古军破西宁州,不久,降州为县。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郭虾蟆继续坚守会州孤城,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会州城破,军民投火自焚,蒙古军遂弃会州城,迁州治于西宁县。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因地震强烈,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右丞相徐达率兵进陇,会宁州遂归于明。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移治所于今址,隶陕西布政使司所领巩昌府(治所今陇西)。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会宁隶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年),陕甘分省后隶属巩昌布政使司;七年(1668年),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裁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省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25日,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专员公署(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置,会宁县改属白银市。

【地理地貌】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在祁连褶皱系秦祁中间隆起带的东南端。受加里东、华里西、燕山、喜马拉雅各构造旋迴不同程度的影响,奠定了整个会宁地域的基本构造轮廓。所属构造盆地内,以震旦系和寒武系变质岩及古生代侵入的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了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和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会宁县境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1400~2200米,坐标在北纬35°24′~35°26′、东经104°29′~105°34′之间。地貌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峡谷。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是川塬地,大多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阶地地貌。自然区划可分为七川、八塬、九道梁。七川是郭城川、关川、甘沟川、城川、中川、大豹子川、小豹子川;八塬是白草塬、孙家塬、新庄塬、李家塬、高塬、程家塬、扎子塬、新塬;九道梁是沿串子梁、云台山梁、东山梁、大山顶梁、党岘梁、桃花山梁、铁木山梁、坪岔梁、小西梁。

郭城川  位于祖厉河下游,北至井沟,南至峡门,东连韩家山、白草塬、扎子塬,西靠李家塬、青凉山、新庄塬。海拔1497~1614米。东西最宽处约3公里,南北长38公里,总流域面积116.3平方公里。

关川  位于关川河下游,东北至大羊营,西南至宋家川,东南接青凉山、铁木山,北连新庄塬,西靠坪岔梁。海拔1532~1700米,南北长30.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流域面积69.7平方公里。

甘沟川  位于祖厉河中游,北至峡门,南至柴家门,东连云台山梁、沿串子梁,西接小西梁、铁木山梁。海拔1644~1701米,川道南北长30.7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

城川  位于祖河和厉河交汇地段,北至柴家门,南至新添堡,东连桃花山梁、东山梁,西南接中川、大豹子川,西岩山。海拔1671~1830米,南北长33.5公里,东西宽1.65公里,总流域面积40.4平方公里。会宁县城座落在川道中段的东山脚下,海拔1723米。

中川  位于县城南部厉河流域,北至窝铺古城,南至米家峡,东连华家岭分支黑寨子梁,西连华家分支牦牛梁。海拔1764~1940米,南北长17.5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总流域面积155.3平方公里。

大豹子川  位于厉河支流麻岔河流域,北至窎川,南至线家川,西连华家岭分支大墩墩梁,东连牦牛梁。海拔1740~1940米,长16.5公里,宽1.5公里,总流域面积127.5平方公里。

小豹子川  位于厉河支流梁庄河流域,北至南嘴,南至新庄。海拔1770~1930米,长11.25公里,宽0.75公里。总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

白草塬  位于县境北部,东至断岘,北以段家河、七里沙河为界,西接郭城川,南临土门岘河。塬面平缓,坡度5度左右,海拔1600~2000米,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2.75公里,总面积200.1平方公里。

孙家塬  地处县境东北,北至刘家寨子河沟,东至海原县界,南临小堡河,西南接土门岘河。塬面比较平缓,坡度7度左右,海拔1993~2167米,长22.5公里,宽7.5公里,总面积215.8平方公里。

新庄塬  原名道家塬,地外县境西北,东至郭城川、关川,北接靖远县界,西连榆中县界,南临武家沟。塬区坡度9度左右,海拔1893~2014米,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12.25公里,总面积338平方公里。

李家塬  地处郭城川与关川之间。北至青凉山脚,南至丁家沟。塬面坡度6~7度,海拔1831~1921米,长12.5公里,宽7.5公里,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

高塬  地处白草塬以东,东接平川区界,南临土门岘河、刘家寨子河沟,北至段家河。海拔2000~2192米,长25.5公里,宽9.75公里,总面种265.7平方公里。

程家塬  地处县境最北端,东北接平川区、靖远县界,西至西岔沟,南临段家河。海拔2000~2182米,长24公里,宽9公里,总面积213.9平方公里。

扎子塬  地处红堡子以东,南临七里沙河,东至西岔沟,北接靖远县界。塬面坡度6度左右,海拔1829~1886米,长15.75公里,宽9公里,总面积141.4平方公里。

新塬  原名赵家塬,地处县境东北,北至小堡河,南临老堡河,东接海原、西吉县界,西至土门岘河。塬面坡度9度左右,海拔2047~2135米,长21公里,宽7.5公里,总面积230.3平方公里。

沿串子梁  分布于县境中部,北以土门岘县河至老堡河为界,东至西吉县界,南至甘沟小河到引蝉寺接西吉县界,西至甘沟川、郭城川。此区域在九道梁中面积最大,主梁从西向东绵延,海拔1720~2100米,东西长30.5公里,南北宽27公里,总面积770.3平方公里。

云台山梁  分布于甘沟川以东,北至甘沟驿小河,南临仓下河沟,东接八里湾烂山沟。海拔1740~2140米,东西长23.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327.4平方公里。

东山梁  分布于县城以东,北至仓下河沟,东接西吉县界,南临祖河。海拔1880~2140米,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7.5公里,总面积542.9平方公里。

大山顶梁  分布于县城以东,东接静宁县、西吉县界,北临祖河,南以响河支流陇西川河为界,西以祖河支流焦家河为界。海拔1950~2180米,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15.25公里,总面积320.3平方公里。

党岘梁  为华家岭山脉东段,东起双城岘,西至王家店,为渭河、祖厉河分水岭,南接通渭、静宁县界,北连桃花山、大山顶梁。海拔2000~2400米,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13.5公里,总面积335.6平方公里。

桃花山梁  分布于祖河、厉河之间,北至晏门川,东临焦家河,西以炭山沟为界,南接党岘梁。海拔1900~2100米,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174平方公里。

铁木山梁  分布于甘沟川以西,北至关川,南以黑窑沟为界,西接安定区界。海拔1710~2300米,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21公里,总面积502.8平方公里。

坪岔梁  分布于县境西北部,东至关川,南接安定区界,西连榆中县界,北至武家沟。海拔2100米,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196.4平方公里。

小西梁  分布于县城西北,北至黑窑沟,东连城川、甘沟川,西接定西县界,南临西巩驿河。海拔1800~2000米,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9.5公里,总面积146.7平方公里。

【气候区系】会宁地处西北内陆,属温带季风气候带的西北边缘部,地介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青藏高原四个气候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干湿区的交汇区。加之地形东南高而闭塞,西北低而开阔,夏季暖湿气流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长驱无阻,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日照时数较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区划人口】2018年,会宁县共辖24个镇、4个乡,分别是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中川镇、老君坡镇、柴家门乡镇、大沟镇、四房吴镇、汉家岔镇、刘家寨子镇、白草塬镇、平头川镇、侯家川镇、丁家沟镇、杨崖集镇、翟家所镇、韩家集镇、新塬镇、土门岘镇、草滩镇、新庄镇和新添堡乡、党家岘乡、八里湾乡、土高山乡。有居民委员会9个、村民委员会284个,居民小组35个,村民小组2043个。

【民族宗教】会宁县以汉族为主,分布于全县各乡镇。2018年底,有少数民族人口18526人,占总人口的3.2%。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多聚居于新添堡回族乡、头寨子镇马家堡村、党家岘乡吕堡村、会师镇南关社区及东河村,也有散居于其他乡村的。2018年底,回族人口181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其次是东乡族,主要居于新添堡回族乡涝池村、彭湾村及会师镇东河村,2018年底,东乡族人口为318人;还有少数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都是以求学或工作而来的非土著民族,2018年底,会宁有哈萨克族1人,藏族7人,蒙古族1人,维吾尔族1人,其他民族16人。

会宁的宗教活动始于宋代,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会宁有禅宗和净土宗两派,主要分布在四房吴、白草塬、河畔、会师镇、郭城驿、柴家门等6个乡镇。道教在会宁的派别只有正一派,主要分布在刘家寨子、甘沟驿、丁家沟、杨崖集、四房吴、郭城驿、白草塬、土高山等8个乡镇。基督教分布在会师镇、党家岘、郭城驿、中川、杨崖集、头寨子、四房吴、土门岘等8个乡镇。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新添堡、会师、头寨子、党家岘、太平店、甘沟驿等6个乡镇,以新添堡乡居住最为集中,有格底目1个教派和哲赫忍耶、虎夫耶、尕德忍耶3个门宦。

【自然资源】会宁土地资源广阔,矿产资源贫乏,水资源稀少,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土地资源  会宁县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6.06万亩,其中山地174.67、川地31.01万亩、塬地20.38万亩,在总耕地面积中有条田15.3万亩、梯田189.11万亩、砂田17.83万亩、沟坝地1.74万亩、水地有效面积31.17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237.62万亩。

矿产资源  会宁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经地质勘察发现的有:芒硝,分布在甘沟驿镇硝沟坪;煤,分布在杨崖集乡罐子峡及新添堡乡炭山沟;大理石,分布在中川、马家窑、双石堡、丁家沟一带;石灰石,主要产于龙王峡一带;石膏,主要产于土高山乡和头寨子镇;萤石,产于塬边乡泉坪沟内;辉长岩及橄榄岩,分布在铁木山一带;花岗岩,主要产于铁木山,硝沟坪至谢家岔一带、中川乡南部至米家峡一带也有出露;凹凸棒矿,又称坡缕石,分布在土高山乡的上沟、老庄、关家河、大戈岔和野狐泉等地;建筑石料用灰岩,主要分布于关川河、米家峡、罐子峡及祖厉河流域的甘沟驿、韩家砭一带。

水资源  会宁水资源极为匮乏。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且汛期洪水集中,难以利用。大部分河流平时流量很小且水质苦咸,水质较好,可以利用的仅有厉河、侯川河、响河等。地下水主要有大豹子川、厉河、关川河、祖厉河干流(县城至甘沟段),大部分都矿化度较高,可饮用的淡水仅局限于东南部老君坡、太平店、杨崖集、侯家川、新添堡、中川、丁家沟一带。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铁木山矿泉水和龙王峡地下水,经有关部门鉴定,符合可饮用水标准。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